区块链本体跨链技术设计方案解析
题记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被应用在金融、健康医疗、供应链、资产管理等诸多领域,但是受吞吐量、网络孤立性、伸缩性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区块链项目并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商业应用。在区块链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网络孤立性阻碍了不同区块链之间的协同操作,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区块链的发挥空间。
引言
跨链技术是解决不同区块链间协同操作、实现价值互联网的关键。简单来说,跨链就是实现一个链到另一个链的通信协议。目前,本体跨链方案已经在测试网运行。本文就本体跨链设计进行初步分析。
其它跨链技术简析
介绍本体跨链设计之前,我们先比较一下几个热门的跨链解决方案的特色,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实现跨链的。
Plasma:以太坊中热议的链下扩容方案 Plasma,它通过把交易转移到更快拥堵更少的侧链来提高其可扩展性。该方案不需要修改区块链底层协议,而是通过复杂的工作转移到链下完成,并在需要时将链下的计算结果提交到主链上保证其安全性。
Cosmos:Cosmos 则是 Tendermint 团队开发的一个支持跨链交互的异构网络。网络中第一个区块链是Cosmos Hub,也就是 Cosmos 主网,其他的并行链称为Zone,Zone 通过 IBC
协议与 Hub 进行跨链操作。在 IBC 协议设计里,两个链建立连接之前需要进行彼此注册,并保存对方链验证者集合以及相关 Merkle 证明,以证明跨链消息的正确性。同时,不同的 Hub 连接下的 Zone 也可以通过 Hub 路由的方式进行交互。
Polkadot:这是由原以太坊主要核心开发者Gavin Wood 推出的可伸缩性的异构多链系统,主要解决区块链拓展性问题。在 Polkadot 看来,其它区块链都是平行链,Polkadot 通过中继链技术能够将原有链上的 token 转入类似多重签名控制的原链地址中,对其进行暂时锁定,在中继链上的交易结果将由这些签名人投票决定其是否生效。它还引入了钓鱼人角色对交易进行举报监督。通过 Polkadot 可以将比特币、以太币等都链接到 Polkadot 上,从而实现跨链通信。
本体跨链设计初探
为了解决区块链的信息孤岛问题,本体推出全新的轻量级、低耦合、安全可靠的多链体系和跨链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以本体链为主链,同时支持同构侧链和异构侧链,并允许主链与侧链、侧链与侧链之间的交互。当需要连接不同结构的链时,dApp 可以通过调用跨链管理合约来完成跨链操作。
本体链网体系支持主链和侧链之间、侧链和侧链之间的跨链交互,其跨链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模块:
1. 多链管理合约
· 主要负责侧链的注册和管理,包括侧链注册和退出,侧链状态管理,侧链 ONG 抵押管理,侧链资金池管理,验证人信息变更等;
· 侧链需要在注册时向主链的多链管理合约中提交该侧链的创世块区块头、共识切换周期等基本信息。同时,侧链需要将主链的当前关键区块头信息初始化在自己的区块头同步合约中。另外,侧链在向主链注册时需要抵押一定量的 ONG 防止其作恶(若是可信侧链,也可不抵押 ONG);
· 注册后会为子链分配子链 ONGx 总发行
区块链本体跨链技术设计方案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