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水肿:称为人体组织间隙内过多液体积聚水肿。
发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旧称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血肿含有一场血红蛋白衍生物所致皮肤、粘膜青紫的现象。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发绀。
自动体位: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
被动体位:患者不能自己随意调整或变换躯干和肢体的位置。
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疾病痛苦而被迫采取的体位。
潮式呼吸: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得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呼吸暂停,周而复始。
间停呼吸:在规律的呼吸中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规律呼吸。
叹息样呼吸:表现为在一段正常呼吸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并伴有叹息声。
二、简答题
1、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原因、特点) :
1)吸气性呼吸困难: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吸气费力,时间明显延长,“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伴干咳和吸气性喉鸣
2)呼吸性呼吸困难:细支气管痉挛、狭窄所致
呼气费力、乎其时间明显延长或缓慢,常伴哮鸣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能而引起
呼吸浅快,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常伴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
2、局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急、慢性炎症引起如扁桃体炎、齿龈炎
质地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慢性炎症时质地较硬可缩小、消失
2)淋巴结结核:好发于颈部,多发性,可形成瘘管
3)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无痛,粘连
如肺癌、胃癌、鼻咽癌、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
3、扁桃体肿大分为
3 度:
Ⅰ度:不超过咽腭弓者
Ⅱ度:超过咽腭弓
Ⅲ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4、甲状腺肿大可分 3 度
Ⅰ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
Ⅱ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
Ⅲ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
5、心脏瓣膜听诊区
(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多位于第
(2)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 2 肋间
5 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内侧
(3)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 2 肋间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 3、 4 肋间
(5)三尖瓣区:胸骨体下端左缘或右缘
6、肠鸣音
1)肠鸣音活跃:超过每分钟 10 次,音调不特别高亢。鉴于该服泻药后、急性肠炎道大出
血
2)肠鸣音亢进:次数多且呈响亮、高亢的金属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3)肠鸣音减弱:明显少于正常。见于老年性便秘、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及胃动力低下
4)肠鸣音消失:听诊 3-5 分钟未闻及肠鸣音。见于急性腹膜炎或各种原因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
7、肌力的分级
级:肌肉完全瘫痪Ⅰ级:仅见肌肉轻微收缩,单位肢体活动
Ⅱ级:肢体可水平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拮抗阻力
Ⅳ级:肢体能做拮抗阻力运动,但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Ⅴ级:正常肌力
8、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1)“缺血性”改变:发生于心内膜面 T 波高而直立
生于心外膜面 对称性 T 波倒置
(2)“损伤性”改变:缺血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 S-T 段偏移
内膜面或对侧心肌损伤 S-T 段平直压低
外膜面心肌损伤 S-T 段抬高
(3)“坏死性”改变:出现异常“ Q”波,即 Q 波增宽 加深
9、中性粒细胞异常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严寒等多为一过性
2 )病理性增多:①急性感染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
③急性大出血
④急性中毒
⑤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1)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如伤寒、流感、病毒性肝炎
等。
2)部分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等。
3)理化因素损伤:放射线、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
氯霉素、磺胺类、免疫抑制剂等。
4)脾功能亢进。
5)其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
健康资料的来源:评估对象本人
其他人员:①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者
②目击者
健康评估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