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讲记之二
作者:释大安
(接上期)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疏文: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前面叙述释尊一代时教的应化因缘,以大悲愿力,惊入三界火宅,观机逗教,应病施药,开显五乘佛法,大小偏圆顿渐,种种法门,众生随顺有缘之行法,皆能获致解脱之法益。这主要针对正法与像法的修行者而言。
释尊一代时教开启了种种法门,即律、教、禅、密、净这五宗。戒律,律身净心,三业清净,断烦恼、证佛性,是故佛世比丘清净受持二百五十条戒,即能证阿罗汉果;教宗(如天台、法相、华严等),依教法修止观,大开圆解,离指见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了百当;密宗讲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最后是净土宗,属特别法门,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虽然施设种种教法,能令众生获益多门,然而由末法角度来讲,末法众生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往生礼赞偈》),烦惑甚重,无由普遍涉入,更无从揽其纲要,以门余八万四千法门来悟证心性很难成就。望洋兴叹,入海数沙,徒然困弊,或是末法众生于通途佛法的一般写照。
靠通途自力无从契入的众生,却侥幸地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缘。由于摩揭陀国韦提希夫人遭遇儿子阿阇世王子杀父囚母之恶逆,对此世间顿生厌离之心,向释尊哀求往生无忧恼处。佛于头顶光台现出他方世界种种净土,韦提希夫人特别选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祈求释尊教示往生西方净土的方法,即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是《观经》发起的特别因缘。释尊乃娑婆世界应化之教主,因顺韦提希夫人请法之缘,即广开净土之要门。这里的“要”是切要、精要的意义,“门”是通达的意思。意谓通过这个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之门,疾速了生死,成佛道,即为定善与散善二门。
正在娑婆化主释迦牟尼佛广开净土要门之时,安乐能仁阿弥陀佛,应时显现在虚空,显彰无条件救拔众生之弘愿(即第七华座观中,韦提希夫人闻释尊说定善观想忧虑难以往生之时,阿弥陀佛应声即现,放光注照,传达“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将阿弥陀佛称为“安乐能仁”,寓示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安住极乐净土的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光中化现的应化身佛。二佛同体,华严宗的清凉国师曾说,卢舍那佛即阿弥陀佛。《华严经》中,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的应化身。若卢舍那佛即阿弥陀佛,则释迦牟尼佛亦即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由此称阿弥陀佛为安乐能仁也就一以贯之了。可见释迦弥陀二尊开显的即是一净土之要门,并非在要门之外,又开出弘愿门。实则阿弥陀佛弘愿贯穿在要门之始终。吾人当如是体认。
那么释尊开示的要门即是《观经》中所宣示的定善与散善二门。定善就是止息攀缘思虑之乱想,令心静定生起慧力,作十三观之观想。散善是以散乱心废恶修善,具体展开即是净业三福与九品往生。
弘愿即是阿弥陀佛以同体大慈悲心,平等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愿力。诚如《无量寿经》所云,十方世界一切凡夫众生,无论是善的众生(修五戒十善,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三学六度者),还是恶性众生(造作五逆十恶等),如是九法界众生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者,无不皆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愿(四十八愿)业力(无央数劫积功累德之功德力),作为增上缘而成办往生的。增上缘即是一种助成果实的原因和条件,在某特定时空中,增上缘会上升为一种决定性力量。《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即是佛的种子(指佛性、菩提心)虽然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然如不遇佛出兴于世开示讲经之胜缘,或善知识之化导,如是隐固之佛种亦无从生起。就净土法门来说,我等众生无量劫来,在三界六道头出头没,虽也曾修行,然业力烦恼浩繁,无能出离生死轮回。今生幸遇阿弥陀佛愿力光明,令吾人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心,以此愿心,恳切执持名号,当即与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感应道交,乘托阿弥陀佛大愿船,驶离娑婆生死苦海,安隐抵达涅槃解脱之彼岸。
今生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尤其得闻胜妙难思之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当生稀有难遭之想。亟宜拳拳服膺,死尽偷心,老实念佛,矢志极乐。庶不辜负释尊惊入火宅之悲心,弥陀垂手生死深渊、头头接引之慈愿。
此段乃标显净土应化之因缘,意在劝勉大众舍通途自力,取他力救度。此由末法“教赴时机”所致。诚如印祖所示:“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
《观经四帖疏》讲记之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