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和竞争能力,是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区域经济协作并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是在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中各自封闭地进行,而是首先进行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整合,然后把这些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功能建设为导向,再进行更具开放性的经济协作整合。
区域经济协作应是开放性的,而不能封闭性运作。所谓的开放性其含义在于产业结构的动态性调整和组合,区域经济协作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产业组合重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平台。区域经济协作的实质性意义是通过集聚和辐射进行要素资源的优化重组:集聚是内敛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而辐射是开放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区域经济协作、或者是都市圈建设的意义不可能对资源要素的集聚和辐射仅仅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协作中,资源要素优化重组的集聚和辐射范围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
第三层次,通过若干优势明显的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高地的组合,功能互补,从而构筑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系。建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向全球市场拓展的产业体系。
对前面的分析作一个简要总结:区域经济协作联动的意义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国性和全球性的,服务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协作联动、都市圈建设是为最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更大的操作平台、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强大的竞争能力。这一视角将对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及更合理的举措。
二、对我国三大都市圈功能定位分析
1、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基本情况及比较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目前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共有16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这16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之一。
――珠江三角洲:珠三角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区。珠三角毗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及若干县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人口2365万人。目前,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 %、%%。
――京津唐都市圈:京津唐大都市圈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doc1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