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茶联欣赏
古今茶联欣赏
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相传最早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自唐至宋,饮茶兴盛,又受文人墨客所推崇,因此,茶联的出现,至迟应在宋代。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是在清代。中国是茶的故乡。古往今来,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内容广泛、意味深长,生动贴切,雅俗共赏,既可宣传茶叶功效,又能给人带来联想,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茶联寓意了许多人生哲理,颇为耐人寻味。茶联不但古朴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为古代文人所擅长和推崇。
茶联常悬于茶店,作招徕顾客广告之用。相传,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家茶馆兼酒铺子,老板没有文化,铺子简陋,生意自然萧条。后让贤给儿子经营。青年人脑子灵光,请了位秀才写了幅对联一贴,生意居然从此兴隆起来。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幅奇特的对联对追名求利者不但未加褒贬,反而劝人要呵护身体,潇洒人生,让人颇多感悟,生动贴切,雅俗共赏,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领略其中的甘苦,“偷闲”、“作乐”一番,于是乎,这家铺子起死回生,春风再度,生意兴隆。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 “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联中巧妙的嵌入“大”、“同”二字,并写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传说一百多年前,四川华阳县有个中兴镇,是个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镇上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对面是一家“望月楼”酒楼。某年春节,茶馆老板请本家秀才撰写一联,贴于店门。联曰: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此联写得很雅致,顾客争先围观,啧啧称赞。酒楼老板见状亦请一秀才给酒楼撰联: 开坛千里醉;
上桌十里香。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这里用了四个人名,即陶潜、易牙、陶侃和夏禹;又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惜寸,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理所当然地受到店主和茶人的欢迎和传诵。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云南大理有个“旷怡村”酒家,主要是当地名流,那时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店主免费招待顾客。于是有人赠酒家一联,甚是有趣。联云:
爱诗爱文爱画;
赔烟赔酒赔茶。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古今茶联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