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题一: 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 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 , 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 771 年)
政治上 :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 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 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 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使用;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 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 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 《石氏星表》 ;“百家争鸣” ,以儒、墨、道、 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 帛画《人物龙风图》 《人物驭龙图》 ,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 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 商鞅变法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说明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
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结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①社会大变革,各种流派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
②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一物质基础;③社会动荡和变革促使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一一思想基础;④私
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思想家一一文化基础;⑤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
境;⑥社会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一阶级基础。
结束原因:秦统一后,采纳法家学说建立了专
专题一先秦时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