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复习提纲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阶层:士阶级活跃。
文化: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二、孔子和早起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
思想核心是“仁”。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民本)
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符合礼的要求强调社会秩序。
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打破贵族垄断教 育局面。
孟子(名轲,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为主,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要用仁政来回复和充实人的善性。
孟子提出的“仁政”:。,薄赋税。。
荀子(名况,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
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即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行善。
荀子语录:。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名聃,代表没落奴隶主阶层)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认为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天、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
不断变化的。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法、术、势)
1•主张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提出系统的法制 理论。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韩非子语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手工业者)
1•提出“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注:墨家:科学家、侠客。
庄子(齐物、逍遥)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誉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概括:孔子爱是有差别的爱。 墨子是无差别的博爱。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 从"无为"到“有为”
“无为”的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无为"的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民心。
“无为”的措施:减轻田租,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 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有为”的背景: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有为”的目的: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式。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董仲舒的主张:1.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人一统是 天地的常理,国家的要求,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