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之“形”之传承和发展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之所以能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积淀而来,传承万方,因它有着古老而独特的“形”。而近体诗可算是诗歌中的精华,只有弄清楚近体诗原有的“形”,我们才能更好地鉴赏它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才能更好地传承它。一切文化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要在继承近体诗一定原有的“形”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与发展。
关键词:近体诗 形 押韵 平仄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之所以能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积淀而来,传承万方,因它有着古老而独特的“形”。而近体诗可算是诗歌中的精华,只有弄清楚近体诗原有的“形”,我们才能更好地鉴赏它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才能更好地传承它,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它。
一、追溯和学习近体诗原有的“形”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原有独特的“形”的形成离不开古体诗。近体诗的“形”可追根溯源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以四言之形式,“赋、比、兴”之手法,开创了诗歌言简意丰的先河。
诗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四言为主的《诗经》发展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兮”为特征的“骚体”《楚辞》;经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的《古诗十九首》的汉乐府的锤炼,文人墨客对诗的语言外在要求越发严格,于是产生了近体诗。近体诗到底有着怎样的严格形式?和古体是如何区分的?乐府和绝句中有没有近体诗呢?近体诗是以律诗为代表,它具有四个特征:(1)每首共八句,五律是四十字,七律是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平仄有规定;(4)每首颈联要对仗。 从字数上来讲,绝句是律诗的一半,五言是二十字,七言是二十八字。但是不是所有绝句都属于近体诗 ,包括乐府诗里头也一样,也有一些乐府诗属于近体诗。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到乐府、绝句中不同时满足押平声韵和每句平仄规定这两条规则都属于古体诗,反之,就属于近体诗。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光”“霜”“乡”押平声韵。按照五绝平起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次诗虽然符合押平声韵,但不符合平仄要求,因此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的“形”包括句数、押韵、平仄等三大问题。并且要清楚绝句分古绝和律绝。古绝属于古体诗范畴,而律绝才是近体诗的范畴。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应用平声韵,而且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一)押韵问题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音节,一个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而押韵就是押韵母部分。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如在[ian]中 [i]为韵头(或称介音),[a]为韵腹(主要是元音),[n]为韵尾。而近体诗是根据古代韵书所创。韵书最重要的有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重修的《广韵》,还有清朝康熙年间官修的《佩文诗韵》。此书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也就是常说的平水韵。而所谓韵,韵书里是就韵腹、韵尾两个方面进行区分。韵腹或韵尾不同,就是不同的韵。如果韵腹、韵尾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不关介音的事。所以押韵就是同时押韵腹和韵尾。当然,如果是同声、同韵、同调,这叫押小韵,如乡、箱、香等字。押韵与否,不是以普通话为标准,而是以韵书为标准,近体诗主要以《佩文诗韵》为标准。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的律绝。“仄起”就是诗的第一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字,且最后一个字和后几句的最后一个字不押韵,叫作仄起不入韵,当然近体诗讲究双数句必须押韵。“经冬复历春”的“春”和“不敢问来人”的“人”,用普通话来评判是不押韵的。但是在《佩文诗韵》中“春”和“人”押上平声[十一真]韵。因此,读古代诗歌应该要遵从它原有的规则,才能感受到它的韵味。
(二)探究平仄问题
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平仄是诗词中必须讲究的规则。一是平仄在一句中的交错使用;二是平仄在出句和对句上是对立使用的。和普通话四声结合,古为今用。阴平、阳平归入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归入仄声。可是入声,今天很多地方都已消失。因此辨识入声字就靠查阅和识记。可查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后附《诗韵举要》或《佩文诗韵》的入声十七韵部。还可根据前人研究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声韵拼合特点来判定:(1)只要b、d、g、j、zh、z六个声母的阳平字,都是入声字;
近体诗之形之传承和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