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细菌感染免疫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抗菌物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
宿主的
免疫力
特异性
天然免疫与取得性免疫 协同作用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
大吞噬细胞
屏障机构
吞噬细胞
天然免疫(非特异性)
皮肤与粘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小吞噬细胞
体液原因
补体
溶菌酶
(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2)分泌杀菌物质
(3)正常菌群 拮抗作用
体液免疫由特异抗体起关键作用 免疫应答
IgG、IgM、IgA、IgD、IgE
抗菌抗体(调理素)--抑制细菌黏附、调理 促吞噬、介导杀伤和溶解细菌
抗外毒素抗体—中和细菌外毒素
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 免疫应答
CD4Th1细胞: 释放淋巴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CD8CTL : 特异性杀伤作用
取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免疫
一、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指借居在宿 主细胞外 血液、淋巴液和组织 液中 细 菌。
人类 多数致病菌(如葡萄球菌、链球 菌 等) 属胞外菌, 关键引发局部化脓性炎症。
抗感染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
(一)固有免疫:
1. 皮肤粘膜屏障:
① 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
② 分泌杀菌物质;
③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2. 吞噬细胞:
① 中性粒细胞: 为主, 分为表面吞噬和调 理吞噬。
② 单核-巨噬细胞: 产生细胞因子, 递呈抗原
吞噬和杀菌过程: 分三个阶段
(1)接触: 随机接触、趋化因子驱使和调理作用介导等。
(2)吞入: 形成“吞噬体”或“吞饮体” 。
(3)杀灭与消化: 溶酶体(lysosyme)与吞噬 体形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me), 杀死和降解细菌。
杀伤机制: 依氧和非依氧两大类
依氧杀菌机制: 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
ROI、RNI依靠机制: 活性氧、活性氮中介物
髓过氧化物酶(MPO)介导 杀伤机制: 由 MPO、H2O2和氯化物等卤族元素共同组成
非依氧杀菌机制:
酸性作用
溶酶体和杀菌蛋白 作用
吞噬作用 后果:
(1) 完全吞噬: 又吞又杀, 如对化脓性球菌
(2) 不完全吞噬: 只吞不杀, 如结核分枝杆菌
(3)组织损伤: 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 溶酶体释放 多个水解酶也破坏邻近 正常组织细胞, 造成组织损伤。
抗细菌感染免疫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