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想北平》教学教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想北平》教学教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二、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廿七(niàn) 粘合(niā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 空旷(kuàng)
拆 拆断 仓 仓皇 辟 开辟 折 折本 苍 苍茫 僻 僻静
柝 木柝 沧 沧海 避 躲避
怆 悲怆 癖 怪癖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安闲 安适
“安闲”重在”闲”,即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合适,惬意。
寂苦 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原名 ,字 , 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 》等,话剧《 》 《 》等。曾因创作话剧《 》而被授予“ ”的称号。
,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作者介绍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中国作家协会

《想北平》教学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oyaonulifacai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1-12-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