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鲁迅
第一页,共35页。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 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作者简介
第二页,共35页。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惨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小说背景
第三页,共35页。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的,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为目的。
第四页,共35页。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小说背景
第五页,共35页。
《阿Q正传》学习三步曲
走进阿Q
走近阿Q
走出阿Q
第六页,共35页。
第一步:走进阿Q
第七页,共35页。
姓名:
年龄:
籍贯:
政治面貌:
职业:
体貌特征:
性格特征:
生平最得意的事:
生平最恼火的事: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
最后一句话:
口头禅:
明星档案
阿Q
将到而立之年
不详
贫农
自由雇农
癞疮疤
精神胜利法
欺负小尼姑
1、向吴妈求爱,被拒
2、让小D抢了饭碗
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
日子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妈妈的
第八页,共35页。
《阿Q正传》简介
一、序
二、优胜记略
三、续优胜记略
四、恋爱悲剧
五、生计问题
六、从中兴到末路
七、革命
八、不准革命
九、大团圆
交代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括阿Q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重点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写阿Q的种种痛苦与不幸,
提示阿Q不安于现状并要
有所反抗的社会根源。
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当作替死鬼被杀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九页,共35页。
第二步:走近阿Q
第十页,共35页。
阿q正传(上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