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1 页
《献给爱丽丝》分析研究
作者:黄文曲
来源:《艺海》2008年第03期
1810年,贝多芬认识特蕾莎·玛尔法蒂,经过热切的交往,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当时,特蕾莎跟随贝多芬在短期内学习钢琴,而贝多芬在1810年4月27日根据她的音乐修养和钢琴演奏水平创作了这首通俗简单而隽永的小品,并且在乐谱上写下了“献给特蕾莎”的题词。
尽管篇幅短小,技巧简易,但是《献给爱丽丝》却绝对不是那些“糊弄群众”的雕虫小技之作,里面同样凝结了贝多芬的充满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献给爱丽丝》体现了相当的音乐创作中的灵活性和简洁性,其曲式图示和各段落调性关系如下图表:
A+B+A+C+A
调性:a F a a-d-a a
从上面的图示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呈“ABACA”五部结构形态的古典回旋曲。A部为回旋曲的叠部,在音乐中总共出现了3次,B、C两部分分别作为第一插部和第二插部。
A部作为乐曲的叠部,在作品的曲式结构中起着主导和统一全曲的作用。这个部分总体上是一个aba的三段性结构,并奠定了乐曲的基本性格——温柔和恬静,但又略带伤感。
贝多芬通过简洁的寥寥几个音,很形象地刻画了这种男女之间“对答式”的音乐语言的对话,从而拉开了乐曲的序幕。接下来的素材b体现为素材a节奏上的模进,调性也转至a小调的平行大调C大调上。显得明朗而充满希望,一扫之前忧郁的气质。而且,在音乐形态上素材b也呈现出与素材a“反向”的进行。素材a的第一乐节为先下行,然后连续几个上行的旋律模进,但是素材b却是先上行,接后是连续几个下行的旋律模进。力度上,此处也从开始的pp转为mf,呈现出对比形态。
根据节奏模式的相同和调性、旋律进行模式(正反向)、力度上的对比,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曲家在这里很显然是营造出一种两个素材之间存在联系,却又不尽相同,有着情感对比的气氛。这种“对立而统一”的情感表达,在贝多芬的其它著名作品中屡见不鲜,但在这里,不正像恋爱中的那种“欲说还羞”、在忧郁的幻想之时又突然出现希望的矛盾心情么?
最后,音乐回到了略带伤感的素材a上结束,呈现出aba的呼应结构,也完整体现了作为叠部A部分的调性、音乐情绪。在短短的22小节里,贝多芬却用很经济的手法刻意地营造了一种形象而生动贴切的音乐形象,可见这首小品是独具匠心,而非一般的“雕虫小技”的作品。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2 页
B部为乐曲的第一插部,调性转至a小调的近关系调F大调上。节奏模式上仍然是叠部中素材a第2乐节的模进,但是由于调性和旋律行进的差异,此处的情感也就呈现出巨大的差异。结束了连接性质(Re)的1小节后,旋律由f2开始的小动机蔓延下行,但紧接着被打断了然后上升一个纯4度,在bB音中自由模进再继续蔓延下行,造成了情感上的更为激烈、更为带有祈求性质的音乐性格。左手的伴奏也改变了A部的琶音音型而改为更活泼的阿尔贝蒂低音。然后旋律迂回上行前进,在一个狭窄的音域里徘徊着,仿佛象征着摇摆不定的感情。同时右手旋律的节奏也打破了A部中的均分样式,变得丰
《献给爱丽丝》分析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