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整合山区教育资源 提高农村教学质量
邓秀广 肖良清
龙安乡位于泰宁县最南端,是全县最偏远的山乡,距县城72公里,全乡区域面积12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人口3634人,村组非常分散,最远的自然组距乡政府20余公里,是典型的地广人稀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2001年,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撤点并校口号,2003年率先在全县乃至全市完成所有村校撤并,创办了一所“九年一贯制”中心小学。目
前,全乡共有教师47名, 中小学生565人, 390寄宿生全部住进宽敞明亮的学生公寓,中小学入学率100%。
一、撤点并校的主要做法
1、科学规划论证,形成工作合力。乡党委、政府认真分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深入调查我乡教育的基本情况,充分估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织班子成员下村调研,深入村、组征求意见,并和县里有关部门研究探讨,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对校舍选址、公寓规模、面积、内部设计、餐厅方位、大门朝向、橱房、澡堂安排等进行充分论证,并对资金筹措项目安排做了全面的估计,全面的科学规化。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首先是统一干部思想认识,充分利用驻村夜访、干
群互谈以及村组会议, 大力宣传撤点并校的优势和效益, 用说服和感化等手段做通群众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家访及家长会等形式,分析讲解撤点并校好在哪里?目前的形势
如何?介绍学校的建设情况、环境条件和管理模式,消除家长“疑虑” ,主动送子女上学,配合撤点并校工作。
2、加快建设进度,狠抓工程质量,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完成。撤点并校方案一经立项,便成立由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撤点并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公寓和相关配套设施等硬件工程建设以及宣传发动、学生管理等方案的组织实施。目前以建成186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497平方米的学生餐厅及澡堂等配套设施,同时按寄宿制学校的标准配备无压力锅炉、餐桌餐俱、供热澡堂,并添置电视音响设备,活跃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制定规章制度,搞好学生管理。为保证学生学习、生活安全,先后制订了《学生公
寓后勤人员工作职责》 、《公寓楼总管人员职责》 、《后勤人员管理制度》 、《餐厅管理制度》 、《卫生保健制度》、《安全防护制度》 、《采购人员制度》 、《炊事人员制度》 、《保管员制度》 、《门卫安全制度》及《后勤管理人员年度考评实施细则》等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重点
查生管老师值班情况、晚上查房情况,全面调动生管老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在校学生食、住、行方面的规范、有序、安全。
三、撤点并校取得的初步成效
1、有利于教育经费的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乡原有7所小学,仅旧房维修一年在10万元左右,还有各种必要的开支也在10万元左右。教育经费本来就不充足,分成
七块就更解决不了问题, 只能撒 “籽麻”,难办大事。 并校后可以把所有的教育经费集中到中心学校,添置更加完善的设备,改善教学状况,确保有限的教育投入得到较为集中的利用。
2、有利于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保证效益最大化。首先,扩大了学校规模,使学校布局相对集中,教育结构得到优化,教师队伍优化组合,避免人、财、物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办学效益。其次,能充分发挥各教师特长,并校后,课任老师一般只上一
门课,为教好课程提供了时间、精力,并为有一技之长的老师 如:绘画、文艺、舞蹈 提
供了舞台,活跃了校园的气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校后,学生管理越趋规范,学校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且通过多形式创建学生菜园、锥栗等课后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基础教育,同时学校的教具和器材得以完善,并得到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电脑教学从小学开始,英语课程在小学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得到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撤点并校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项目资金筹措有困难。山区经济并不发达,乡村财政状况不好,并校基础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多,以乡村的财力难以把并校后的寄宿制学校搞好。龙安乡新建学生公寓投入124万元,学生餐厅及澡堂建设投资36万元,添置食堂锅炉、冰箱、消毒柜、学生钢床等投入20余万元;围墙修建、学校大门、操场征地等投入46万元。目前,投入资金226余万元。还需投入160万元新建教学综合大楼一幢,添置必备的健身器俱和教学仪器设备60余万元。目前,到位资金不足120万
撤点并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