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知行合一.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仅供个人参考
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肆 知行合一
肅-------- 我对校训的理解
膂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
艿《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三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蒅学、问、思、辩都还是认知的过程,笃行就到了实践环节,王阳明也讲知行合一,但他的“行”概念太宽泛模糊,认为“言”就算是开始“行”了,所以自成一说,谓之“心学”。而陶行知先生批判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从他名字的变迁就可窥见,他在实践中把知行辨证统一起来。我认为,我校校训的精义就是要“知行合一”,首先老师要知行合一,然后才能教出知行合一的学生来,和陶先生不谋而合。
聿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仅供个人参考
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在“创造的教育”中,他说: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此,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的教育。学生要创造,就要学会在用脑的同时,懂得用手去实验,到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手脑并用才能学会创造。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

知行合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慢慢老师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