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社会记忆建构.doc民间文学的社会记忆建构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文学,具有口头性、 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等四大特征,其中口头性是最核心的特 征。跟作家的书面创作、书本传播相比,口头创作和传播是众人 共同参与的过程,每一次讲述(或讲唱)都是一种创新,每一次 表演都是一种再创作。每个人都可以加入表演队伍,在表演中加 入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想象。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一个在表 演中不断汲取新思想的开放的意义系统。正因为如此,民间文学 能够建构社会记忆,成为体现社会记忆的标杆。
“社会记忆”最早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 使用。他认为一个人的记忆从来都不是个人的特别定制,而是产 生于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个人只能在集体的、社会的框架内进行 回忆。关于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他说:“个体通过把自 己置于群体的位置来进行回忆,但也可以确信,群体的记忆是通 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哈布 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集体记忆的本质是立足当下需要而对过去的回忆。集体记 忆总是根据某种当下观念、利益和要求对过去进行重构。也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集体记忆也被哈布瓦赫称作社会记忆。与哈布瓦 赫同时代的阿拜-瓦尔堡也曾使用“社会记忆”这个概念,并讨
论了人类“回忆共同体”的问题。20世纪后期,记忆研究进入 新的阶段,学者们不再满足于讨论集体如何决定个体的回忆,转 而探讨整个社会如何记忆。哈拉尔德•韦尔策将社会记忆定义为 “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韦尔策《社会 记忆》,季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实际上,社会记忆不仅应当下需要而产生,也承接来自古代 的经验。德国的扬•阿斯曼集中讨论了跨世代、长时段传承的“文 化记忆”问题。他认为,文化记忆在文字产生以前主要依赖口头 讲述、仪式活动传达信仰和价值观,保持文化的一致性;文字产 生以后主要依靠传习文本,特别是阐释经典文本,保持民族文化 的一致性。他称前者为“仪式一致性”,后者为“文本一致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记忆,这是保持一个民族的基本特性、 维护内部成员相互认同的根基。阿斯曼指出:“民族认同及其稳 定持久性是受制于文化记忆及其组织形式的。民族的消亡(除了 印加帝国这种极特殊例子),不是有形物质的消失,而是在集体、 文化层面上的遗忘。”(阿斯曼《文化记忆》,金寿福、黄晓晨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因而,维持一个民族共同的文 化记忆,对于维系民族的生存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记忆从古 代延续到当代,也参与到对当下社会记忆的建构,并呈现出当代 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
古老的神话被当代社会征用,在新时代发挥新的记忆功能, 也为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今天追述中国悠久的历史,我们常说 “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是通过引用古代神话来 表达的。我们称中国是“华夏”“九州” “赤县神州”,其来源 于上古流传、至今仍口头讲述的神话,包括尧舜神话,特别是大 禹治水神话。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源于我们经常把自己的 姓氏追溯到上古神话中的炎帝、黄帝。有人说中华民族是“龙的 传人”,也跟我国几千年来的龙神话、龙崇拜密切相关。伏羲、 女蜗、西王母、夸父、嫦娥、螺祖、仓颉等神话,至今仍为人们 所讲述,也不断为人们所征用,
民间文学的社会记忆建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