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
LT
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一、外贸发展的新起点
(一)发展成就。
(二)重要作用。
二、外贸发展的新形势
(一)面临挑战。
(二)发展机遇。
三、外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稳定外贸增长。
(二)调整贸易结构。
(三)促进贸易平衡。
(四)优化空间布局。
(五)推进基地、平台和网络建设。
(六)推动"走出去"带动贸易。
五、外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外贸管理体制和政策。
(二)完善涉外财政税收政策。
(三)完善涉外金融政策。
(四)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
(五)加强贸易摩擦应对工作。
(六)加强多边双边经贸合作。
(七)提高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
(八)加强外贸人才培养工作。
序 言
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商务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2011-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导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外贸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外贸发展的新起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外贸积极转变发展方
合作进一步加强,成功签订和实施了一批自贸区协定。
外贸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以政府宏观管理、中介组织服务协调、企业自主经营为特征的外贸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以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为主要内容的外贸促进体系日趋完善。行政许可事项明显减少,许可证、配额、国营贸易等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大宗商品进口协调机制和报告制度,成功开展了部分重点商品进口联合谈判。
(二)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外贸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外贸进出口推动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了竞争力。外贸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资源约束、推动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据测算,外贸直接带动就业超过8000万人,其中60%来自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石油、铁矿石、铜的年进口量均占国内年消费总量的50%以上。每年大宗农产品进口相当于节约了5亿亩耕地。,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增加了全球消费者福利,“中国市场”带动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不强,参与国际分工深度不够。出口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不高。参与制定有待提高。贸易平衡的国别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外贸发展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区域布局需要进一步完善,传统外贸发展方式与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比较突出,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舆论、公平竞争与体制机制环境有待继续优化。
二、外贸发展的新形势
“十二五”期间仍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保持平稳发展的难度增大。
(一)面临挑战。
从国际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主要经济体受债务危机困扰,经济持续低迷,需求相对疲软,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难以恢复快速增长。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哈回合谈判久拖不决,主要大国将精力转向区域贸易安排,各国自顾倾向增强,国际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针对我国的“两反一保”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居高不下,各种技术性壁垒层出不穷。三是主要货币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变动调整之中,主要经济体走势不稳,汇率大幅波动;国际地缘政治动荡,市场缺乏稳定供应预期,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四是我与不同类型国家的竞争加剧。
随着我产业升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正面竞争,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
商务部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