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莴苣主要病害.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莴苣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学生:潘之轲指导老师: (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生物与科技系,怀化 418000 ) 摘要: 莴苣学名 Lactuca sativa L, 别名千金菜, 是菊科莴苣属能形成叶球和嫩茎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原产地中海沿海, 系由野生种演化来,5 世纪传入中国, 在中国由莴苣演化出茎用类型, 即莴笋。叶用莴苣包括 3 个变种: 一是长叶莴苣( Lactuca sativa Lam. ), 又称散叶莴苣。二是皱叶莴苣( Lactuca sativa Lam ) 。三是结球莴苣( L lactuca sativa L .) ,结球莴苣 16 世纪在欧洲出现,后传入中国在广东及沿海一带和北京都有种植; 80 年代末在广东及沿海和北京发展较快,现已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名优蔬菜之一。关键字: 莴苣;病害前言今年上半年来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持续降雨,给不少农民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笔者所在的长沙县黄兴镇主要种植蔬菜供应长沙周边的蔬菜市场,但由于大量持续的雨水使得不少农户蔬菜的减产甚至毫无收获。其中以莴苣最为严重。 1霜霉病症状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以成株受害重,主要为害叶片。病叶由植株下部向上蔓延。最初叶上生淡黄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 5~20 mm 潮湿时,叶背病斑长出白霉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病斑枯死变为黄褐色并连接成片,至全叶干枯。病原 Bremia lactucae Regel ,称莴苣盘霜霉,属假菌界卵菌门。孢囊梗自气孔伸出, 单生或 2~6根束生,无色,无分隔。主干基部稍膨大,叉状对称分枝 4~6次,长度 216 ~536 μm。主干和分枝呈锐角,孢囊梗顶端分枝扩展成小碟状,大小 ~ μm, 边缘长出 3~5条小短梗,大小 ~ × ~ (μm),每一小柄长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无乳状突起,大小 ~ × ~ ( μm)。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南方气温高的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在北方,则以菌丝体在种子内或秋播莴笋上,或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出孢子囊,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孢子囊多间接萌发,产出游动孢子;有些直接萌发,产出芽管, 从寄主的表皮或气孔侵入。孢子囊萌发适温 6~10℃,侵染适温 15~17℃。此病在阴雨连绵的春末或秋季发病重;栽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多、土壤潮湿或排水不良易发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凡根、茎、叶带紫红色或深绿色的表现抗病,如红皮莴苣、尖叶子、青麻叶莴苣较抗病。(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清洁田园;实行2~3年轮作。(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药间隔期 7~10天,连续喷雾防治 2~ 3次。药剂可选用 35% 甲霜·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700 ~750 倍液;72% 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 700 ~750 倍液;80% 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 2000 ~2500 倍液;60% 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 300 ~350 倍液;75% 丙森锌·霜脲氰水分散粒剂 700 ~800 倍液;20% 氟吗啉可湿性粉剂 750 ~80

莴苣主要病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