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别三基培训讲义针灸科主讲: 副主任医师 201 1年12月腧穴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 本写作“输”, 或从简作“俞”, 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 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 是对穴位的统称; 输穴, 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俞穴, 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灵枢· 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 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 达到治疗的目的。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发展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 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 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腧穴,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腧穴的最初阶段。在医疗实践中,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认识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 并给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随着对经络以及腧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 并与经络相联系, 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 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归纳, 逐步将腧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 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内经》论及穴名约 160 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 349 个, 除论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 并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 为腧穴学理论和针灸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定, 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详载了 354 个穴名。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载经穴穴名亦为 354 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名 359 个, 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 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穴名 361 个, 并延续至今。本教材增加了一个经穴,使经穴数目达 362 个。(二)腧穴的分类人体的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因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 简称“经穴”。十四经穴共有 361 个,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2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 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统, 故又称“经外奇穴”。历代对奇穴记载不一。目前, 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经穴部位》,对 48 个奇穴的部位确定了统一的定位标准。 3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
针灸科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