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当铺的山西老乡(文史) 已有 769 次阅读 2011-12-3 22:02 |系统分类:历史|当铺,前世今生 1 1940 年的深秋,阴雨连绵,梧桐叶落。突然从苏州城西胥江河畔传来一阵凄厉的呼救声: “有人跳河啦!快来救人啊! ”等人们赶到桥边时,那个在水中挣扎的孱弱身影已被浑浊的水流无情吞没了。有人认出死者是位于胥门万年桥晋裕典当行的姓钱的朝奉。当时的典当雇员分为“执管”、“朝奉”、“小郎”。执管主管账、包、饰, 大多由业主亲信担任;“朝奉”是当铺里的大伙计, 分为掌柜、写票、卷包、挂牌、清票等。其中掌柜负责柜面收当、取赎; 写票负责缮票、票据挂失等; 卷包负责包扎、核对、整理; 挂牌负责悬挂当物木牌,注明字号、当本、件数;清票负责复算本利、账册、票据装订、保管等; “小郎”就是学徒,做当铺杂务事。全店员工在管账的督导下,层层管教,听命从事。钱朝奉投河自尽, 是因为他“朝奉”的当铺破产了, 原因是死当太多, 这些死当都是他经手收进来的。他胆子本来就小, 经不起一点风浪, 觉得无颜面对先生( 老板), 就走上了绝路。典当业有明确文字记载,起于南北朝时期( 420 — 589 ),距今有 1500 年历史,其发端乃是佛教寺院用于周济贫民的“质库”。明代是唯一以典商资本独立运作的时代, 到了清代则又回到了唐宋时官商民多头并举的局面。典当业空前繁荣, 成为与盐商、木商并列的三大行业, 划归户部管理。历史上的广州曾有过“当铺多过米铺”之说。规模最大的当铺是“平和大押”,建于 1928 年。据说当时的建筑费用就高达 3 万多银元。当铺像一座古堡,分为前厅和主楼两部分。前厅是当年典当物品的柜台, 后有帐房, 随着楼梯而上可以到达通向主楼的吊桥。当年日军侵略广州时, 花了 3 天时间才进入这座堡楼式当铺。苏州典当业不输广州,也有过风光的时候。民国《吴县志》载:清乾隆九年( 1744 ),苏州城内就有典当铺 124 家。苏州评弹《描金凤》中叙述的一家龙兴典当,就开在今沧浪区望星桥堍。清末,苏州总商会成立时,登记注册的典当有 42 家,其中多为官僚、富商和乡绅所办,独资居多, 资金雄厚。光绪年间,盐运使候补郎中潘祖谦、户部郎中张履谦等所开典当资本多达 30万银两。典当业投资于苏纶、苏经厂的商股高达 30 万两。 1911 年,苏州纱缎产品一度滞销, 由典当商王驾六、俞子良所开设的大顺、同顺、豫昌等 3 家典当提供 5 万元抵押借款以度难关。苏州典当业的兴盛与其官方背景不无关系。旧时典当业,一般分为“典、当、质、押” 4 种类型: 典者, 资金雄厚, 收押物品范围很广; 当者, 其经营范围与典大致相同, 惟有房产不当; 质者, 资本较少, 押物多以生活用品为主; 押者, 资本最小, 而利率则极高。典当业曾得到过封建统治者的倡导, 所谓“圣君贤明, 关心民间疾苦”, 倡设典当, 可解决老百姓应急用钱之困。所以, 典当虽不属官衙, 却受到特别恩宠。明清以来, 苏州典当业“滚雪球”般发展起来,民间有所谓“一读书、二学医,三开典当,四织机”之说。典当的许多排场, 还被准许仿效官衙。门庭阴森, 一个大写的“当”字悬在门口,2米多高的柜台中间留有一猫洞样的小窗口, 周围皆用铁栅栏钉死。那高高的柜台用坚固的榆木制成, 外头镶以富有韧性的竹条, 再钉上钉子。在墙壁上往往张挂官府特颁
开当铺的山西老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