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
姓名:唐会霞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张新科
20070501
汉乐府接受史论捍凰宕摘要:本论文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切入,考察唐前傅玄、陆机等人的乐府诗自觉接受汉乐府诗的影响,为汉乐府诗的经典化作出了唐会霞各个历史时期汉乐府的演唱、记录、研究、批评及创作中的模拟与借鉴等各种方式的接受状况。通过对这一接受历程的考察,深入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汉乐府的看法及汉乐府诗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升降变化,探究引起这种变化的各种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认识汉乐府诗对唐前诗歌的影响和它成为经典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全文共分四章和一个附录:第一章:两汉时期汉乐府的产生、传播与接受:分类介绍了汉乐府诗的产生及各类诗的大致情况,并考察了各种场合汉乐府的演唱以及史书对其相关情况的记载等。这一时期是汉乐府诗的产生期与初始传播期。其传播与接受的方式主要是以口头演唱与亲耳聆听的形式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汉乐府诗主要是以乐曲歌辞的形式出现的,尚未取得独立的诗歌地位。在创作的影响上,文人的模仿才刚刚萌芽。而以班固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对其是持贬斥态度的。第二章:曹魏时期汉乐府的接受:主要探讨曹魏时期汉乐府的演唱情况及这~时期拟古乐府的创作对汉乐府的接受情况。曹魏时期,尚有大量汉乐府歌曲在被演唱,曹氏父子及其周围的大臣、文士成为主要接受者。在这些歌曲的影响下,曹氏父子、魏明帝曹睿等创作了大量的拟古乐府诗,使乐府诗走上了文人化的道路,呈现出与汉乐府截然不同的风貌特征。但其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承袭了汉乐府诗的很多特质,表现出了对汉乐府影响的接受。曹植的拟古乐府肇始了乐府诗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的方向。第三章:两晋时期汉乐府的接受:两晋时期,汉乐府中的部分乐曲仍在被演唱,表明以口头演唱和现场观听的传播接受方式仍继续存在。此期出现的杂书、崔豹的《古今注》中的“音乐”一门考察了汉乐府条古题和鼓吹、横吹两组乐曲的本事、缘起、作者、用途等相关情况。而第一部记载汉乐府乐曲演唱情况的音乐著作、苟勖的《苟氏录》也于此时出现。这些都成为汉乐府接受史上的新成果,为汉乐府诗的迸一步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拟古乐府诗的创作上,巨大的贡献。同时,此期的拟古乐府诗进一步脱离了对音乐的依附,而与文人徒诗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第四章:南北朝及隋代汉乐府的接受:南北朝及隋代,汉乐府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一方面其少部分乐曲依然还在演唱。另一方面,记载其曲调、乐律、乐器、歌辞、演唱方式的书面文献较之前代也丰富起来,如张永的《元嘉正声技录》、王僧虔的《大明三年宴乐技录》、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及历史著作《宋书·乐志》等都成为后世研究汉乐府不可或缺的资料。同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对汉乐府的研究批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与第一部女性题材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对汉乐府部分歌诗的收录都使这一时期的汉乐府接受史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乐府诗的创作方面,这一时期的特点也非常鲜明,即创作拟古乐府诗的诗人数量和诗歌数量急剧增加,以新的永明体和南朝民歌体写作的拟古乐府诗使其呈现出与晋代乐府诗不同的审美特征。这些都表明了文人拟作热情的高涨和汉乐府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千余首拟古乐府诗最终使汉乐府的经典地位得以正式确立。附录:接受史个案举隅:《陌上桑》的古代接受史。本章主要考察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从汉代到清代的接受情况。该诗承袭古代文学作品的采桑母题,叙述春日桑林里男女邂逅的故事,风格艳丽活泼、浪漫风趣,引起后代诗人的竞相模拟和借鉴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收录、品评和阐释。这些接受成果彰显了《陌上桑》的艺术价值,将其推向了文学经典的宝座。《陌上桑》的古代接受史正是汉乐府接受史的缩影。综上所述,全文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读者多种方式的接受成果的考察,分析了汉乐府由汉代乐曲逐渐成为文学经典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我们再次确认,汉乐府的经典地位正是它本身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历代读者的积极接受共同造就关键词:汉乐府;接受;经典;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的。
.:甪甪緎產,瓾.,瑀,.’,甀琭甌痶
獬甌,琺瓼,,,,,甅,,,;疭
..υ鰅馏卺舏琭,,篐甪駍,.琩.,痬,..籋
接受史个案举隅:《陌上桑》的接受史⋯⋯⋯⋯⋯⋯⋯”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附:文中表格目录附录:一、汉鼓吹乐的演唱⋯⋯⋯⋯⋯⋯⋯⋯⋯⋯⋯⋯⋯⋯⋯⋯⋯⋯⋯⋯⋯⋯二、汉相和歌的演唱⋯⋯⋯⋯⋯
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