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米勒.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米勒目录[ 隐藏] 画家米勒剧作家米勒篮球明星米勒美国青年学者米勒越狱主演米勒[ 编辑本段] 画家米勒让· 弗朗索瓦· 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年)是 19 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曾从德洛罗什( Delaroche )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 1849 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 以补助生活。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 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 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 “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 “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 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 35 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 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 他一住就是 27 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 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 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 “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拾穗者》简介: 在这幅画中, 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 低着头, 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 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 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 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 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 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 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 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 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 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 罗兰曾评论说:" 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编辑本段] 剧作家米勒米勒, Miller (1915 ~) 美国剧作家。 1915 年 10 月 17 日生于纽约一个时装商人的家庭,父亲在 30 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破产。中学毕业后在一家汽车零件批发公司工作两年,后进入密执安大学,开始戏剧创作,写过 4 部剧本, 并两次获奖。 1941 至 1944 年当过卡车司机、侍者和制盒厂工人, 后又在海军船坞做安装技工的助手, 同时为电台写剧本 1944 年,《鸿运高照的人》问世, 这是他的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本。 1947 年, 米勒以剧本《全是我的儿子》而成名, 获得纽约剧评家奖。这是一出易卜生式的社会道德剧, 写一家工厂老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向军方交付不合格的飞机零件, 以致 21 名飞行员( 包括他的幼子在内) 堕机而死, 他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却受到良心的谴责, 认识到那些丧命的飞行员“全是我的儿子”, 因而饮弹自尽。 1949 年, 他的《推销员之死》获得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 并使他获得国际声誉。剧本叙述一个推销员因年老体衰被老板辞退,深受打击,于神经错乱中驾车出外,车毁身亡。这出戏揭穿了美国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话,曾被美国一家刊物称为“一枚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国精神大厦下的定时炸弹”; 有人甚至把米勒看成是“一个被悲剧所迷惑的马克思主义者”, 称这部剧本是“共产党的宣传”。 1951 年他改编了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在美国上演后获得好评。 50 年代初,美国麦卡锡主义兴

米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195 KB
  • 时间201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