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张爱玲散文第八章张爱玲散文一、生平与创作张爱玲( 1920-1995 ),原名张瑛, 她7岁尝试小说创作, 14 岁写了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 但真正进入文学创作是 1943 年,这时上海已为日寇为占领。她先后写了《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琉璃瓦》、《连环套》、《年青的时候》、《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1944 年结集出版《传奇》小说集和《流言》散文集。此后,创作量逐渐减少。 1945 年写了《创世纪》, 1947 年发表小说《多少恨》, 1950 至 1951 年在《亦报》上,她用“梁京”笔名发表《十八春》和《小艾》。在香港,她撰写了两部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 晚年主要是从事《红楼梦》研究和将《海上花列传》译成白话和英文。张爱玲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天生注定属于“乱世”的上海,沦陷期的上海。张爱玲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天生注定属于“乱世”的上海,沦陷期的上海。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区的特殊文化语境,迫使许多男性作家或采取逃逸或选择沉默,从而导致文坛创作出现了相对萎缩的现象。然而,正是缺失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统领的沦陷区文坛,才奇迹般地出现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女性的“私语”空间。她们的散文创作,因凸显其描绘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日常生活状态,而获得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形态。二、《流言》解析 1944 年,张爱玲在小说集《传奇》出版后, 紧接着推出了散文集《流言》。这本散文集花了张爱玲更多的心血,她不仅亲自跑纸张、印刷、校对, 而且精心勾勒了一帧自画像放在卷首,以及亲绘大量的插图, 使这本书从里到外都透露出极具“个人化”的风格,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张爱玲的书。张爱玲依据这张相片为散文集《流言》作封面插图. 苏青在主编的《天地》杂志上,推荐《流言》: 本书所载各篇,思想巧妙,文笔幽丽,如溪水之潺缓,如月下梵和琳独奏,凄迷动人。附画多幅, 亦饶风趣,如《夫主·奴家》诸篇,辄叹其构思之奇绝。谭惟翰: 读她的作品,小说不及散文,以小说来看,作者太注意装饰,小动作等,把主体盖住,而疏忽了整个结构。读其散文比小说有味,读随笔比散文更有味。张爱玲的散文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此,而是处于沦陷区的特异的时代背景下张爱玲所构建的散文文本语境规避了 20 世纪 40 年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色彩. 余凌说: 她从一个女性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 形成了另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方式,这使张爱玲对人性的凡俗与非神性一面的展示,达到了现代文学中少有先例的深度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称: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 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说是妇人性。”这种创作理念,意味着张爱玲较少关注时代的重大政治主题,而是更注重普通人的寻常安稳的人生,并用以中产阶级的审美眼光感受体验市民阶层的世俗化的生存境遇。散文集《流言》所展现的就是张爱玲对这种世俗生活的沉迷与了悟的感性世界,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开拓了文学领域的私人化的生活空间。(一)表现浓厚的世俗情怀她在《童言无忌》中自称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不怕被人以“小市民”相称,又在《必也正名乎》中称,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但并不打算改,旨在警告自己: “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实际的人生。”《谈音乐》: 坦言自己的“俗欲”,“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甚至许多人避之不及的“汽油”味,在她的感觉却是“清刚明亮的气息”。她不拒绝“牛奶烧糊了,火柴烧黑了”的焦味, 即便新房的“油漆”气味,火腿、咸肉、花生油搁得太久变成的“油哈”气,都让她“积极奋发”,让她“喜欢”。《童言无忌》: 她称“上海所谓‘牛肉庄’是可爱的地方”, 有机会,她“很愿意在牛肉庄上找个事,坐在计算机前面专管收钱”,她觉得“那里空气清新的精神疗养院”。
第八章张爱玲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