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优选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
1楼
根本上,「中医脉学十讲」从一开头就对于中医脉诊持非常疑心的态度,并且引经据典证明中医脉诊具有许多不合理及不科学的地方,甚至是以西医理论的角度来对待中医脉诊。
尤其是「第四讲 桡骨动脉分主脏腑的不合理」更直接否认了&*8220;寸关尺&*8221;分主脏腑之说,我节录该讲之小结,如下:
----------------------------------------------------------
说来说去,强以一条动脉分主脏腑的理论,上不宗"经",下难符科学,凭空臆说,仍不离五行往复,无论于古于今,稍微明理者,都缺乏置辨,即以古还今,请看几辈古人的批评罢!
时珍"濒湖脉学":&*8220;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中,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俨假设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那么自欺之甚也。&*8221;
"吴草芦文集":&*8220;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经之一脉也......肺为气所出之门户,故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8221;
. .
优选
王正宗"难经疏义":&*8220;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脾在中州之说,王叔和独守寸关尺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者,非也。&*8221;
、吴、王的说法,固然不尽如人意,然而他们都不信任寸关尺分主脏腑之说,这一点是正确的。
----------------------------------------------------------
在本版〔爱爱医论坛〕的讨论中&*8220;通往上工之路---古脉法整理与研究〔上〕&*8221;也有一样的引述!
遗憾的是我在"濒湖脉学"里找不到任应秋先生所引用的容,想必任先生所使用的书可能是较不流通的版本吧.!烦请有读过这版本的朋友,告知一下,长长见识也好。
另外,我在中医瑰宝苑里,看到一篇脉诊经历交流座谈的容,其中&*8220;脉诊学的宝藏&*8221; 萧熙,我节录一局部,如下:
----------------------------------------------------------
四、关于脉学的反对论者
在前人的书籍里面,也有人持反对的论调来非难脉学。:唯脉学论者给予他以一些适当的批判,是符合&*8220;情理之常&*8221;的。但是对于无视和蔑视脉学的流言,那么应有所区别。一些对脉学在诊断上的重要地位持一棍子打死态度的,这样的人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之医,经历少,只晓得做文献资料整理和编辑的工作。一种是不肯去细心体会,这种人在脉上摸来摸去,一辈子摸不到什么东西。由于他个人摸不着,便说&*8220;切而知之&*8221;或据脉论症和据脉议药是靠不住的,甚至反口诋之为江湖术。这种人除一般的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