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燕编辑词条目录 1 诗词闻雁原文译文写作背景作者介绍赏析 1诗词闻雁原文闻雁【唐】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译文故乡遥远, 模糊不清, 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下着冰冷秋雨的夜晚,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1] 写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 783 ) ,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作者介绍韦应物( 737 ~ 792 ),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 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 10 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 10 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赏析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 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 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 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 暗夜沉沉, 四望一片模糊, 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 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 上句以设问起, 下句出以慨叹, 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 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 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 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 其情自深。一倒转说, 则近人能之矣。”( 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 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 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沈德潜说:“五言绝句, 右丞之自然, 太白之高妙, 苏州之古澹, 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 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 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 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 避免过大的跳跃, 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 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判然属于两途《鸟》专题——古代咏鸟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课时 1 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 ,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其主旨。 。 。相关链接【闻雁写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 783 ) ,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 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池鹤》(其二) 白居易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低徊且向笼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作者介绍】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被贬后开始“吏隐”,思乡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池鹤》大约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1.《闻雁》故乡
闻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