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入门_09 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 无德即失道, 道以德为基, 德高道更高。从社会意义上来说, 提倡修德, 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 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 保护大自然。因此道家所提倡的修德, 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持, 这种广义的道德观, 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 既有社会价值, 又有个人价值, 个人修德有益于社会, 利济他人就是升华自己。《老子》云:“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已愈有, 既以与人已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 “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抵触, 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明白了修德, 大道就在眼前, 人人可为, 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也。修炼为何从静功入手问:道家修炼,为何从静功入手? 答:道家修炼,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热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独有一句,医家不知, 而为道家所秘, 这就是一一“静则炁生”, 短短四个宇, 高度概括了道家修炼的基本原理。盖种种内情外感, 伤人内炁, 道家所寡, 而抱神守静。静则内炁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炁,而为丹本。真炁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再者, 修真过程之中, 一切炁的变化, 都要求对境无心, 不假人为, 方合先天, 倘无持静之训炼, 夹杂后天念想, 谓之炼意不净, 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因此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手。尘俗生活与学道修炼问:尘俗生活对于学道是否影响,还是应当两不耽误? 答: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做功的同志感到困惑。身处尘世之中, 纷纷扰扰, 自己不能完全自主, 因而认为对于修炼会有影响。笔者所提倡的修真观, 是一种广义的修炼概念, 就是要在尘世中磨练自己, 借假修真, 方才合乎“无在无不在”的大道本色。须知修炼之事, 并非一定要在清静环境才行。古代修炼家曾云: “大隐隐于尘”,意谓真正的大修行人,隐于尘世,和光同尘,方为真修。我们在当今社会,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完全从事入静,实际上并不允许。弄得不好, 可能造成修炼障碍重重, 而且影响工作和生活, 这样就违背了人生之自然, 也不符合中华道家理念。因而应当妥善安排,以便两不耽误。动静功法如何安排之问:道家修炼,如何安排动、静功法? 答:上面说到“静则炁生”,因此道家提倡以静功入手,这就好比是往身上挣钱。若直接从动功入手, 则不易取得新生之炁, 因为动功本身难免炁的消耗,这就好比是花钱,所以道家不赞成以动功入手。但是道家并不反对动功,而是提倡二者之间的合理安排,即应当先入手, 具备一定本钱之后, 再用动功之炼习, 将此炁运化于周身。如同挣了钱就要注意补养身体,再去更好地挣钱。为了不亏本,应以挣钱为主,无论如何花钱, 都应保持入大于出, 为了保住本钱, 花钱之后, 还要归结到挣钱上面。体现于动静功法的安排, 宜多静而少动, 即动功三分而静功七分。再就是动功之后, 仍要回到静功之修习, 则真炁不失, 而生机长存。内家拳法与动功修炼问:内家拳法是动功吗? 答:内家拳不可单纯称为动功,其中有动功,也有静功,更有动静合一的较高层次。比如内家拳的入手功夫是桩法, 属于静功; 其套路动作, 中谓动功, 而其中之起式、收式之“无极式”, 又是静功; 拳法动作之中, 讲究“有动之动, 出于无动。”(《太上大通经》)和“行乎其不得不止, 而不可或止; 止乎其不得不行, 而不可或行”之拳意, 以及“内外均整, 心力合一”、“由虚空寻有力之真实”等等, 这就是动静合一的高层次了。修炼是否应盘膝打坐问:道家修炼,是否就应当盘膝打坐? 答:道家修炼,非必盘坐。因为这是内在的功夫,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形式。见有人盘坐一生, 自我标榜道行不浅, 结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 皆因不悟内在丹诀之故。徒然追求外表形式, 等于猴子捞月, 执形而求, 远道千里。道家修炼,不拘外形,行、立、坐、卧、蹲、跪、趴,横竖均可, 而以四大威仪较为常见, 丹经云:“行则措足于坦途, 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抱脐下之珠,卧则调丹田之息。”行,可缓步徐行,措足坦途,神态自若,安然行炁。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 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或双手相叠,放于丹田。坐,可以盘坐,盘坐较为稳固; 亦可两腿放下坐于凳上, 双手相叠( 或掐诀), 放于丹田, 或手抚两膝亦可。卧, 可以平躺, 先转动头部, 使脊椎正直, 手心向上, 置于体侧, 或双手相叠, 置于丹田; 或者侧身卧最佳, 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 另外一手放于丹田。以上各种姿势, 皆须注意头脊正直, 自然安适,以利气血流通和放松入静。试观
修道入门_09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