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词律词律是有关词的格律,是作词必须遵守的规则。词产生于唐代, 最初是民间创作的配乐的歌词, 故称“曲子词”。中唐时期一些文人如刘禹锡、白居易等介入词的创作, 使词的内容不断丰富, 艺术技巧也渐成熟, 从而导致词与音乐逐渐分离, 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称为“诗余”。到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鼎盛阶段,称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词律主要包括词牌和词谱、押韵、平仄和句式、对仗等基本内容。一、词牌和词谱词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词的创作方式是“倚声填词”。声是指乐谱。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最初不同的是词调都有不同的声律, 表达不同的情感。填词时要根据词的内容, 选择与词情相合的词调。如《满江红》词调慷慨激昂,适于抒写豪情壮志; 《满庭芳》词调婉约柔和, 适于抒写缠绵悱恻之情。这样此情与声情和谐统一,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后来随着词语音乐的分离, 词的内容与词调的声律情感不一定相合,以后各个词调就只标志一定的词律格式,不再具有表现声情的作用。词调的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满庭芳》都是词牌。词牌的来源各不相同, 有的来源于民间歌曲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 有的来源于乐工或词人的创作,如《渔歌子》、《雨霖铃》;有的来源于前人词作中的佳句,如《忆王孙》来自秦观词“萋萋芳草忆王孙”、《忆江南》来自白居易词“能不忆江南”。还有其他种种来源。词牌的名称最初与词所咏的内容相关,词牌同时也是词题。如《渔歌子》咏渔父生活,《更漏子》咏深夜闺情,《潇湘神》咏潇湘女神。词人创作往往根据所咏内容选择相应名称的词牌。但到后来词题和词牌不再联系, 词作就往往于词牌之外另拟词题,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借词牌字面意义兼做词题的, 如秦观《鹊桥仙》咏七夕牛女鹊桥相会。这种词牌兼做词题的,往往词牌下注明“本意”字样。一般来说,一个词调就一个词牌,但也有一些词调有几个词调。其中最早的词牌名是本名, 后起的是别名。别名大多截取用该调所填之词中的名句。;如《念奴娇》是本名,又有别名《酹江月》、《大江东去》, 均取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其他如《贺新郎》别名《金缕曲》,《蝶恋花》别名《鹊踏枝》大多。别名一多, 难免重复混淆。另外也有一个词牌兼含几种词调的。如同为《菩萨蛮》词牌, 有四十四的小令,也有一百一十七字的长调。同为《满江红》词牌, 既有押入声韵的正体,也有押平水韵的变体。为方便人们掌握每一词牌的具体格式如字数、平仄、押韵等,从明代开始, 有人编辑词谱。词谱以先贤的典范作品为格律范本, 让大家仿照范本格式填词。影响较大的词谱有清人万树编的《词律》和王奕清等人奉敕编纂的《钦定词谱》。《词律》共收词牌六百六十种、一千一百八十体。《钦定词谱》收词牌八百二十六种、二千三百零六体。此后有清人舒梦兰只收常见词牌的《白香词谱》,收录历代名作一百首。民国时期林大椿编《词式》,收词牌八百四十九种、九百二十四调, 简明适用。今人龙渝生的《唐宋词格律》收常见词牌一百五十三种, 以唐宋名作为例调, 既是词律的范本, 又是名作的选本, 最便初学。另外今人潘慎主编的《词律词典》共收词牌一千二百四十二种, 是迄今收罗词谱最完备的工具书。下面以《菩萨蛮》为例, 列出《词律》( 見王力《古代汉语》 p1642 )、《钦定词谱》(見王力《古代汉语》 p1642 )、《唐宋词格律》的谱式。定格+-
古代的词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