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谈“分数的教学”.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谈“分数的教学”.doc以“分数的意义”为例谈“分数的教学”分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分数教学之难,不仅表现为其概念、规则、类型等内容不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更为根本的是难在其概念、规则与运算的相互关联与融合。而分数及其相关概念作为分数学习的基础, 其教学效果更是决定着后续教学内容的顺利推进。如果学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上就出现了理解的偏差, 那么之后对于分数意义和运算的学习就可能遇到更多障碍、出现更多问题。拟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意义”为例谈谈“分数的教学”。一、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在春游中“分食物”的场景。在春游时平均分一个橘子、一个饼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记忆, 激活学生对分数已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一袋饼干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这袋饼干的几分之几?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此时学生并没有感觉到“把一袋饼干平均分”与“把一个饼平均分”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一袋饼干是 1个“单位”。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物体也能用“1”来表示,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由于情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中低年级学生, 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演示等方法创设情境;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二、问题,引领思考“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有目的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点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讨论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揭开分数的奥秘。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如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 4 根香蕉组成的一个整体和8 个面包组成的一个整体,要求各个小组里的每位组员选择一种材料, 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 自己创造一个分数, 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把() 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份, 涂色表示了这样的()。一人说, 小组其他成员仔细倾听, 积极补充, 最后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边展示,一边介绍。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呢? ”学生有些困惑, 此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不管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只要平均分成 4份, 每份就是它的。既然都是, 为什么涂色的香蕉是 1根, 而涂色的面包却是两个呢?通过问题引领他们去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白单位“1”不同。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 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更能引领学生思考。那么, 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呢?一是教师的提问中发现数学问题; 二是学生的解答中发现数学问题; 三是数学的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小学数学中的“分数教学”结束后, 教师亦可抛出如下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谈“分数的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1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6-08-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