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建构家园共育联盟.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建构家园共育联盟.doc建构家园共育联盟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 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 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融合家庭和幼儿园各自的教育优势, 在平等、合作、互助的基础上构建家园共育联盟, 是当今幼儿园家长工作和家庭教育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家园共育中, 幼儿园应当发挥指导作用, 不仅要建立一定的活动机制和活动平台, 更要改变家长工作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用智慧去把握家长工作中的“进”“退”问题。在这里, 所谓“进”, 是指幼儿园为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主动影响家庭教育行为的一种方式。所谓“退”,则是幼儿园教育者尊重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主动吸纳他们对幼儿园教育的合理建议, 发现家庭教育中的宝贵经验, 并利用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影响其他家长, 使家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园共育, 在育儿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退”中求“进”,接纳和迁移家庭教养经验开学前的半个月和开学初的第一个月,是托班家长工作的起始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 家园彼此不太了解, 家长害怕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和幼儿园的教养方式, 对幼儿园和教师充满疑虑; 而幼儿园及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既有模式,希望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尽快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养方式。这一阶段家园双方要取得协调一致, 关键在于幼儿园能先“退”一步, 不要急于按自己的想法去设定环境及教育模式。格塞尔就曾指出: 当前学校最大的需要是……把儿童当作人来看待, 而不要把儿童当作一个必须去适应某个预定的模式的物体。幼儿园生活亦如是, 它不应让孩子去适应已经存在的“标准”,而应充分考虑每个孩子及其家庭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时, 托班教师应采用“退”的策略, 去了解孩子的家庭, 并抱着接纳的心态向孩子的家庭学习。比如家访, 教师不仅要了解孩子, 更要去观察和了解这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家人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期望、如何照料孩子、如何与孩子互动、孩子活动区域的布置等。开学前一周开设的适应班也是教师向家长学习的好机会, 教师要细心观察家长是如何与孩子互动的, 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家长采用哪些方法会奏效。这样, 当孩子离开家长进入托班生活时,教师就可以迁移家庭教养的经验来与孩子互动,使自己更快地被孩子所接受。接下来,教师可以在“退”中求“进”,即如何在幼儿园延续和迁移家庭文化, 创设托班孩子喜爱的“家”的环境, 选择更适合托班孩子的教养方法。比如, 鼓励孩子将喜爱的玩具、图书甚至音乐 CD、动画片、全家福照片带到幼儿园来, 教师可时常带领孩子看看讲讲。这些熟悉的家庭物品能对稳定孩子情绪起到良好的作用。又如, 暂时顺应个别幼儿在家中养成的饮食习惯, 使孩子能较轻松地参与班级的进餐活动, 保证身体的基本所需等。“退”中求“进”的过程, 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家庭教养与幼儿园教养的融合, 亲身感受到教师对家庭教养的理解和尊重, 感受到自己的孩子能和在家时一样安全、满足、快乐。走好了这一步, 家园间的初步信任就建立起来了。二、“进”“退”互补,显现和发挥双方的优势家园真正的合作一般开始于孩子入园的第二个月或稍晚些时候, 该阶段的特点是家园间已初步建立起了信任, 但仍需好好维护, 才能使双方从信任走向携手合作。此时,教师要运用“进”“退“交互的方法,将“进”表现为向家长充分展示幼儿园教养工作的细致与成效,

建构家园共育联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qpkhvg379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6-08-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