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州古镇风貌,老黄平,苗语中称“王简”乃是皇都之意,是贵州境内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旧州古镇
万亩大坝
古镇之历史变迁
宋代前,旧州城原建在天官寨(现旧州城北800余米处),宋代后,才迁至现住址。原古城经二千多年的沧桑变迁旧州古镇风貌,老黄平,苗语中称“王简”乃是皇都之意,是贵州境内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旧州古镇
万亩大坝
古镇之历史变迁
宋代前,旧州城原建在天官寨(现旧州城北800余米处),宋代后,才迁至现住址。原古城经二千多年的沧桑变迁,风吹雨打已荡然无存。
现今的旧州古城,始建于宋代理宗宝祐六年(1258)。南宋末年,元军步步进逼,南宋王朝在中原不能立足,部分人马退入贵州境内,修建城堡以抵御元军。其建筑完全按中原军事城堡风格修建。后曾几经毁圯重建。
明代神宗万历年间(约1571年前后),贵州巡抚郭子章题奏设黄平州并重修州城。城门上均置城楼,作瞭望御敌之用。 明崇祯六年(1633)维修,在城垣上修筑巡逻马道及数口城池,还利用舞水筑护城河。
清乾隆二年(1737),总督张广泗题奏知州金作揖维修城垣,旧州古城完全以中国古代风水之龙、砂、水、穴、向五大要素来设计,清末,几经战乱,瑰丽城容大减其色。
民国时,水打城西老里坝,洪水冲跨河堤,繁华的老里坝大街成为一片河滩,县长沈麟书命拆城垣石头修筑河堤,城垣开始大规模损毁。
现今的古镇布局
旧州古城街道布网以近舞水之西、北二向为主干,以利排水;次干道则或东西,或南北向。两条主干道,均以东西向为主,且众街巷交叉贯通,城内往来四通八达。街巷道路全用鹅卵石铺筑,呈鱼背造型,风格迥然,别于他城。
宫庙阁堂
旧时,旧州寺宫庙庵阁堂众多,清代有“九宫八庙三庵四阁”之谓。
“九宫”指的是万寿宫、万天宫、天后宫、仁寿宫、文昌宫、齐天宫、禹王宫、崇福宫、福王宫;
“九宫”是湘鄂建筑、巴蜀建筑与当地民族民间建筑工艺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建筑特点为四周以高风火墙封闭,占地面积达千余平方米,有牌坊、前门、前厢前殿、院坝或戏台戏楼、正殿、侧殿等。
如今尚存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庙馆阁堂有仁寿宫、天后宫、文昌宫。
仁寿宫
仁寿宫
又名江西临江会馆,位于西中街北侧,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是一组高封火墙封印子建筑。院内依次有戏楼、院坝、东西厢楼、正殿、后厢楼、后楼,东西厢与戏楼连接。院坝中间有圆形水池,池中央有圆台,正殿为单檐硬山顶拾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殿内祀肖公,为临江郡人,曾被封为英佑候,有“仁候”之称。
宫内建筑布局谨严,场地紧凑,颇为壮观。殿楼木料石墩用材硕大,额坊廊栏雕工精美,别具风格,充满巴蜀湘鄂建筑气息。此宫曾几度作为戏院,1934年,红军长征过旧州,曾在此召开济贫大会。
天后宫
天后宫
亦称福建会馆,位于西上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廿七年(1901)重建。其东面封火墙上,有十多块古砖阴刻有“乾隆五十一年闰七月临江府众姓建修”字样。清代前,舞阳河航运发达,为祭祀航行安全保护神天后而建天后宫。天后宫主祀海神天后,相传为福建莆田林姓女子,她升天后,成为航海保护神,先后被封为“天妃”“天后”,即今台湾、福建一带百姓所祀奉的“妈祖”。
宫坐南向北,四周围砌高风火墙,占地面积约1220平方米。前临大街,其余三面背靠民居。牌坊后左右建有厢房,中间建有戏台,现已不存。殿内架梁露明雕,断面砍削规整。后殿之后至后墙间,两侧各有厢房一间,,。倚后墙砌有花台一座。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长征到旧州,卫生营驻扎天后宫。
文昌宫
文昌宫
清乾隆年间创修,光绪年间重建。宫坐南向北,原来依次建有牌坊、头门、前厅、厢房、正殿、后殿。今存正殿一栋,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质结构建筑,两侧和后壁护以砖垣,正面为巨木装修。宫内供祀“七曲文昌帝君”牌位。
街道宅居
街道两旁房屋,均为高封火墙相隔的容印形建筑。民宅为飞檐走角、砖木结构四合院。房舍排排相连,砖砌高墙分隔,且超出房宅1至2米,墙顶造型以双坡双檐迭落式马头山墙为多,墙外侧显眼处画风塑龙,栩栩欲飞,既利防火防盗,又极雅观。
房屋临街大前门两侧建有双台铺面,作商业经营之用,成片排列,市容整齐。
旧州古城历经苍桑,现仍遗存一百五十余栋古民居,特别是历史街区“西上街”原汁原味保持了明清古镇风貌。
卢氏宅第、朱氏宅居
院内每两正房间建堂檐悬山顶楼一座,全为硕大优质木材建成,形成印院天井,规模宏大,石门重重。
革命文化
旧 州 飞 机 场
是1941年中美合作修建黄平机场。先后征用黄平、镇远等10余县民工10多万人,。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2公里。原有主跑道2400米,滑行道5400多米。原驻美国空军1000多人,共有轰炸机、战
旧州古镇简介教学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