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说:中国古代雕塑分为哪两种?
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第一页,共61页。
什么是陵墓雕塑?
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灵魂升天并继续拥有权利和享受豪华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群表示威严。在墓中还放置大量精美的足穿方口翘尖履,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魚鳞甲,或著长袍不披甲,長髯飘洒,昂首挺胸。有的显得威武大度,雄风逼人,勃发出阳刚之气;有的显得满腹韬略,气宇轩昂,表现出儒将之风。
第十七页,共61页。
跪射俑
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二号兵马俑坑是一个多兵种的曲尺形军阵,分阵心和阵表两部分。阵心由八路身穿铠甲的跪射俑組成。他们身穿齐膝长襦,外披铠甲。头綰圆形发髻。双目凝视前方,两手做持弓弩状。
第十八页,共61页。
立射俑
二号兵马俑坑除兵车和骑兵外,在第一单元內,还出土有332个弓弩兵,位于阵表的均为立射俑,此俑为不著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在一个方阵中,要轮番射击而不伤自己人,就需有立姿和跪姿兩种射击方式。
第十九页,共61页。
军吏俑
军吏俑,头戴长冠,或穿战袍,或披铠甲,手执兵器,目光炯炯,神情严峻,表现出刚毅勇猛的性格。
第二十页,共61页。
骑兵鞍马俑
骑兵鞍马俑,一般立于马前,一手牵缰绳,一手作提弓状。骑兵俑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腰窄袖短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
第二十一页,共61页。
铠甲武士俑
铠甲武士俑,披甲站立,或免冠,或头戴软帽,脑后綰六股宽辫行扁髻,个个神情严肃恭谨。
第二十二页,共61页。
战袍武士俑
战袍武士俑,免冠束髻,身穿短袍,挽弓挎箭。这种不戴头盔,不著铠甲的武士,更显示出秦军的英勇善战和大无畏精神。
第二十三页,共61页。
一号铜车马
第二十四页,共61页。
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橫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輿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輿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時立于车上。
一号铜车马
第二十五页,共61页。
二号铜车马
第二十六页,共61页。
二号铜车马
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车马全长317厘厘米,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橢圆形盖子,车廂分前后两部分,前室为御手所居,內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車舆內外绘有变形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
第二十七页,共61页。
4. 汉代击鼓说唱俑
说唱俑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把一个正在表演的书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塑造在我们眼前。
第二十八页,共61页。
汉代说唱俑
汉代裸身男俑
第二十九页,共61页。
5. 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
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负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驼队行进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第三十页,共61页。
唐代素烧胡人骑马俑
唐代素烧跪拜俑
第三十一页,共61页。
唐代素烧女俑
第三十二页,共61页。
6. 敦煌莫高窟
在甘肃西部,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在长达l618米的崖壁上,分布着492个洞窟,保存着从十六国到元代900多年间的佛教石窟艺术珍品,其中有壁画45000平方米,塑像2415躯。如此众多的稀世奇葩,使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第三十三页,共61页。
45号窟盛唐菩萨是一尊极精美的杰作,她优美地站立着,头部斜侧微仰,身体作“S”型,凤眼半闭,唇角带着微笑,好像在倾听人们的祈求。菩萨的女性化,显然迎合了唐代世俗化的倾向。
敦煌莫高窟 ——盛唐菩萨
第三十四页,共61页。
194窟唐代彩塑,菩萨面庞圆润,容貌端庄,体态丰腴,手指柔软,薄衣轻纱,完全是贵族妇女的装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 。面上还保留着青色的胡须。
敦煌莫高窟 ——盛唐菩萨
第三十五页,共61页。
敦煌莫高窟 ——盛唐菩萨
384窟盛唐供养菩萨像
第三十六页,共61页。
麦积山是一座状如麦堆的孤山,石窟就开凿在山体西南、南、东南三侧的垂直峭壁上,上下有栈道十余层相通。山顶有一座隋代古塔,高米。现存窟龛194个,造像主要是彩绘泥塑,有7000余躯、洞内壁画,约计1000多平方米。
7. 麦积山石窟
第三十七页,共61页。
麦积山石窟——1窟大佛
此窟位于东崖最东端,为三间四柱崖阁,早期建于元魏。窟内横长方形,平顶,正壁起通壁宽佛坛,坛上塑卧佛一身,长米,右胁而卧
中国古代雕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