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颅后窝、延脑和桥脑的背侧。上方隔小脑幕与大脑枕叶相邻,前下方借小脑上、中、下三对脚与脑干的中脑、桥脑和延髓(yán suǐ)相连。
第1页/共47页
第一页,共48页。
㈠小脑外形(wài xínɡ)
上面:平坦,盖以小脑幕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第18页/共47页
第十八页,共48页。
损伤(sǔnshāng)绒球小结叶所致,表现为:
⒈平衡失调;
⒉自发性震颤。
㈡原小脑(xiǎonǎo)综合征
第19页/共47页
第十九页,共48页。
新小脑损伤不论是否涉及旧小脑,可表现为:
⒈共济失调:如指鼻试验阳性(yángxìng)、交替运动缓慢、爆发性语言等;
⒉肌张力低下:损伤旧小脑时引起;
⒊意向性震颤:肢体运动时非随意有节奏的摆动,趋向动作目标加剧。
㈢新小脑(xiǎonǎo)综合征
第20页/共47页
第二十页,共48页。
第四节 间脑(jiānnǎo)
位置:中脑和端脑之间,外侧部与大脑半球实质愈合,大脑半球掩盖了间脑的两侧(liǎnɡ cè)和背面,部分腹侧露于脑底。
两侧(liǎnɡ cè)间脑之间的窄腔称第三脑室。
第21页/共47页
第二十一页,共48页。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丘脑后部(hòu bù))
上丘脑(丘脑上部)
下丘脑(丘脑下部)
底丘脑(丘脑底部)
分部(fēn bù):
第22页/共47页
第二十二页,共48页。
㈠背侧丘脑(丘脑)
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上面和内侧面游离(yóulí),上面露于侧脑室的底部。
丘脑间粘合:连接两侧丘脑。
一、间脑的外部(wàibù)形态
第23页/共47页
第二十三页,共48页。
下丘脑沟: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是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的分界(fēn jiè)。
丘脑前结节:丘脑的前端。
丘脑枕:丘脑后端膨大。
终纹:丘脑背面外侧缘和端脑尾状核之间的间隔。
第24页/共47页
第二十四页,共48页。
位于丘脑后下方、中脑(zhōngnǎo)顶盖上方。
内侧膝状体→下丘臂→下丘
外侧膝状体→上丘臂→上丘
㈡后丘脑(qiūnǎo)(丘脑(qiūnǎo)后部)
第25页/共47页
第二十五页,共48页。
位于间脑背侧部与中脑(zhōngnǎo)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第三脑室顶部周围,包括:丘脑髓纹、缰三角、缰连合、后连合、连合下器、松果体
㈢上丘脑(qiūnǎo)(丘脑(qiūnǎo)上部)
第26页/共47页
第二十六页,共48页。
位于(wèiyú)丘脑的腹尾侧和中脑被盖的头侧,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㈣底丘脑(qiūnǎo)(丘脑(qiūnǎo)底部、腹侧丘脑(qiūnǎo))
第27页/共47页
第二十七页,共48页。
位于背侧丘脑(qiūnǎo)下方,组成了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包括:
视交叉、视束、终板、灰结节、漏斗(正中隆起)、乳头体、垂体
㈤下丘脑(qiūnǎo)(丘脑(qiūnǎo)下部)
第28页/共47页
第二十八页,共48页。
㈠背侧丘脑(qiūnǎo)
⒈丘脑(qiūnǎo)核团
外髓板:
内髓板:“Y”形,内有板内核群,将背侧丘脑(qiūnǎo)分为:
二、间脑(jiānnǎo)的内部结构及功能
第29页/共47页
第二十九页,共48页。
⑴前核群:丘脑(qiūnǎo)前结节内。
⑵内侧核群:内髓板内侧,背内侧核(内侧背核)
第30页/共47页
第三十页,共48页。
⑶外侧(wài cè)核群:可分为:
背侧组:外侧(wài cè)背核(前部)、外侧(wài cè)后核(后部);
腹侧组:前→后:腹前核、腹外侧(wài cè)核、腹后核
腹后核可分为:腹后外侧(wài cè)核和腹后内侧核
第31页/共47页
第三十一页,共48页。
⑴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脑干网状结构→中线(zhōngxiàn)核、板内核、网状核→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保持机体清醒。
⒉丘脑(qiūnǎo)功能:
第32页/共47页
第三十二页,共48页。
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腹前核、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
功能(gōngnéng):调节躯体运动
⑵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前核、腹外侧(wài cè)核、腹后核。
第33页/共47页
第三十三页,共48页。
功能:躯体(qūtǐ)感觉传导的最后中继站,丘脑已能领略到粗糙的感觉和愉快与不愉快的情绪。
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 感觉中枢
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
脊髓丘系、 →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
第34页/共47页
第三十四页,共48页
小脑解剖实用学习教案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