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熬制膏药必须了解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1解表药
1.1薄荷
薄荷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gt;颅痛定溶液透皮吸收速率。提示草果挥发油对颅痛定的体外透皮速率在数值上有一定的增加。
5温里药
5.1高良
高良含挥发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酚等。琦等考察了高良油、花椒油、细辛油、桉叶素以及高良醇提取物对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与氮酮作比拟,发现高良油对5~氟尿嘧啶的促渗作用显著大于氮酮,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高良醇提取物主要含高良素、大黄素等,其对5~氟尿嘧啶的促渗透作用较小。
5.2肉桂
肉桂中含挥发油(桂皮油)1.98%~2.06%,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占52.92%~61.20%,其他尚含有肉桂醇、肉桂醇醋酸酯、肉桂酸、醋酸苯丙脂、香豆素、粘液、鞣质等。琦等等考察了不同浓度的肉桂油对苯甲酸的促渗效果。结果显示:肉桂油对苯甲酸的透皮吸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以1%浓度效果最好,与乙醇或乙二醇等常用溶剂合用时,苯甲酸的渗透系数和增渗倍数降低,说明无协同作用。郝葆华等等以肉桂的醇提取物与另一芳香提取物按4.00:1.85比例混合而成的C2一中药促进剂,使用时稀释为6%浓度,采用ICR小鼠腹部皮肤及简单透皮吸收样品池,考察C2-中药促进剂对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影响,并分别以3%氮酮和未加促渗剂的扑热息痛液作对照。结果说明:C2-中药促进剂有良好的促渗作用,起效比氮酮快,在2h即有明显差异,氮酮则有10h的滞后期;而10h后2组的透过量比扑热息痛组均提高2.6倍(P<0.01),2种助渗剂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
. z
5.3丁香
丁香含挥发油16%~19%,油中主要成分是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微量成分有丁香烯醇、庚酮、水酸甲酯、α-丁香烯、胡椒酚、苯甲醇、苯甲醛等。琦等等采用裸鼠皮肤为试验模型,并以氮酮为对照,研究了丁香挥发油、丁香油酚、丁香提取物对5-氟尿嘧啶的经皮渗透作用。结果显示:丁香对5-氟尿嘧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丁香挥发油的增渗倍数为不含促进剂对照组的110倍,丁香油酚为107倍,丁香提取物为18倍,氮酮为97倍。说明丁香挥发油、丁香油酚的促渗作用强于氮酮。琦等等考察了不同浓度的丁香挥发油、高良油、肉桂油对苯甲酸的促渗效果以及丁香挥发油与乙醇、丙二醇合用后的情况。结果显示:丁香挥发油对苯甲酸有促渗作用,为不加促渗剂的2.23倍,肉桂油对苯甲酸的透皮吸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以1%浓度效果最好;与乙醇或乙二醇等常用溶剂合用时,苯甲酸的渗透系数和增渗倍数降低,说明无协同作用。
-
. z
5.4花椒
花椒果皮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占总油量的25.10%,1,8-桉叶素占21.98%,月桂烯占11.99%,还含有α-蒎烯、β-蒎烯、香烩烯、紫烯、芳樟醇、艾草脑等。绮等考察了高良油、花椒油、细辛油、桉叶素以及高良醇提取物对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与氮酮作比拟,发现花椒油对5-氟尿嘧啶的促渗作用与氮酮相当,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5.5小茴香
小茴香含挥发油约3%~6%,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柠檬烯、葑酮、艾草脑、γ-松油烯、α-蒎烯、月桂烯等,少量的香桧烯、茴香脑、茴香醛等。琦等研究了小茴香油及主要成分茴香脑、茴香醛对5-氟尿嘧啶的促透作用。结果显示:上述药物对5-氟尿嘧啶均有一定的促渗作用,增渗倍数分别为7.14、4.17、9.54。结果说明:小茴香油、茴香脑、茴香醛对5-氟尿嘧啶具有一定的促透作用。琦LIsJ等采用扩散池技术,以裸鼠皮肤为试验材料,考察了茴香脑、茴香醛以及肉桂醛对5-氟尿嘧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上3种挥发性成分(2%,w/v)在联合使用20%乙醇或者30%丙二醇时,都可以显著提高5一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系数(P<0.01)。说明茴香脑、茴香醛以及肉桂醛联合使用乙醇或丙二醇都可以用于促进5-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
-
. z
6活血化瘀药
6.1川芎
川芎含生物碱(如川芎嗪),挥发油(主要为藁本酯、香烩烯等),酚类
熬制膏药必须了解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