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亲近自然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走出课堂,亲近自然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我们的教育前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实际就是说,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为借鉴。
当代的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我要学的思想。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对学习感兴趣,进而会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而我们初中生物课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自然的崇敬。所以,对初中生物的教学,我主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在感受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在同学间的相互协作中培养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在亲身经历中增长知识,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以下几个例子的教学。
1 生态瓶的制作
七年级生物实验,自制小生态瓶,需要准备3~5天。实验前需要几天准备的,教师分好组,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器材。我们是农村中学,这些水草和螺蛳,小虾小鱼,学生会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自己动手去捕捉,在这捕捉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乐趣,体会到生命的活力,然后根据要求制作出各自有特色的生态瓶。在这制作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同组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的氛围,体验到了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而不觉得生物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又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掌握的知识,比教师反复讲、强调讲的知识要记得牢固的多。现在我们推行新课程标准,就强调要提倡学生间的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这是(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话,看到学生向我述说成功时的喜悦,我就更加觉得我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对的,我们更着眼于对学生长远素质的培养,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
2 呼吸系统的教学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
走出课堂亲近自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