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构造。
35、1919年,卢瑟福
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36、1932年查德威
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
37、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粒子分为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强子由更根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的或。
-
. z.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4.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T=t+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到达。
5.瓦特在1782年研制成功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速器的双向蒸汽机。
1.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构造,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展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构造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3.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构造。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的快慢〔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
. z.
4.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5.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响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6.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响、热核反响〕。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7.现代粒子物理:
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粒子分为三大类:
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强子由更根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的1/3 或 2/3。
1.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2.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
3.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
. z.
4.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种波。这两种学说都
高中物理学史(最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