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
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时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维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功不可没。"三国演义"中蜀吴三国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千方百计地赤胆忠心〞,有着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好德行。与此同时,诸亮在提拔人才的时候也是需要以德行为优先考虑的条件的。比方维,由于他"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且心存汉室,才兼于人〞[][7],所以他得到了诸亮的赏识,并委以重任。相反,那些有才无德的人,诸亮却是坚决予以去除的,严便是其中一个。
由于三国时期诸侯割据,要想取得霸业就必须要靠智谋,而智谋出自于人才,因而君主对人才是极度渴望的。虽然操提出唯才是举,只要有才无德也无妨,但许多有才无德之人道最后都没有善终。像吕布这样的勇猛之人,却最终为操所杀。而庞统这个才学之士也因德行上的缺失而没有得到重用。
-
. z.
除了德行,三国取才强调的就是个人独特的才华。盖因诸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备才会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将其"取〞来,也正是凭借着孔明之才,备才得以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操选拔人才,曾于**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三次公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在操看来,"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8]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有才能就可以任用。由此可见,才能是取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用才之道
清朝史学家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操以权术相驭,备以性情相契,氏兄弟以意气相投。〞[][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君主对人才都很重视,但其所用之法概不一样,操用权术,备用性情,氏兄弟用意气。通观"三国演义"之用才,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操用才
三国之中,说到用人最为成功的非操莫属了。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操就已经展现出他对人才的卓越认识。在关于如何雄起的问题上,操指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0],他认为只要自己任用天下有才之人,用道去驾驭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效力,这样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操把人才问题当作了政治斗争中最最根本的战略问题。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操时认为:"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揽申、商之法术,盖、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11]在寿看来,战胜袁绍是操一生最重要的功业,而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蔼于用人。
人才难聚,但如何善用人才则是一个更难的难题。那操是用何种方法来用好他的人才呢?概括起来就是"恩威并施〞。操对人才的驾驭,引用大可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z.
[][12]:
,不求全责备
作为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所在,因而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才能。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在必然存在其个性,难免会存在缺点。操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才心里的人,他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使得人才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又不求全责备。在赤壁之战后,成为了中原的战略要地。于是,派典、乐进、辽三人去守。他深知三人向来不和睦,但对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都十分清楚。当权进而想攻打之时,三人对退之策意见不一,恰逢操派人送来木匣,匣中道:"假设权至,、二将出战,乐将军守城。〞[][13]这使得三人职责明确,使其放弃了私怨,相互竞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操让部下互相竞争,调动了战将谋臣的战斗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情义上的矛盾,从而能够较好地使用人才。
,冰释前嫌
操很有英雄气度和大帅胸襟,特别是对于有才之人,往往能够容人之过,有忍人之量。在与操的敌对战争中,操长子昂和侄子安民皆为绣所杀,于此同时,操也为其所伤。但后来操一听绣来归,便握手言欢,加官进爵,两人还结为儿女亲家。琳为袁绍草檄文,对操进展了"恶毒攻击〞,后为操所俘,却因爱其才而既往不咎,坦然开释。官渡之战,操打败了袁绍,缴获了许多下属通敌的信件,他在众人面前烧毁,显示出操的自信与豁达。
,赏罚清楚
操为了鼓励部下,曾在平定和下荆州两次封侯几十人。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赏罚清楚的人,曾下"败军令",规定武将出征吃了败仗者皆要受罚。在操南征绣兵败逃跑时,夏侯惇所率领的青州兵趁机劫掠民家。于禁果断下令剿杀沿途的青州兵,然后青州兵反咬一口说于禁造反。于是,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