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朱熹与其理学.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朱熹与其理学
苏州大学公选课之
儒家文化十五讲
课题:
姓名:
学号:
学院:
朱熹与其理学
苏州大学公选课之
儒家文化十五讲
课题: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宋代君主的提倡:宋代统一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大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政策,故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于时势也。 宋代,儒学已经比唐代更深入人心。从庆历年间的朋党之争中双方持相似的儒家观点可以看出当时儒学的状况。
私人教学之风盛:五代时期,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盖由于时势所限也,而此种修身之学术,也正合于理学者之要求。 
印刷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2、宋代理学重要学派 
宋代理学之宗派,就地域而分论者,以为濂、洛、关、闽四派。濂学的开宗者为周敦颐。洛学的代表则为程颐、程颢兄弟。关派则关中的张载。闽派为侨居建州的朱熹。此外尚有邵雍的百源学,陆九渊的象山学说等,合之便构成宋学的整个系统。 
邵雍在继承孟子心学、借鉴道教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心为太极”的思想,开儒家心学先河,为儒学心性论取代佛、道心性论准备了条件。
张载提出“性乃气所固有”“心能尽性”等思想。其“心统性情”命题的提出,对朱熹心性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张载对佛教心性论的禁欲主义和心本论的批判,显示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崛起以取代佛教心性论,这在中国心性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程提出“心即理”的思想,把道德理性本体化,是心性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提出“心即性”的命题,把道德主体化,使二程思想成为后世诸多理学家的思想基础。二程提倡心性一元说。他们的思想是对孔孟以来儒家人性理论的创新发展。
3、朱子的主要观点
(1)哲学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认同“理本论”,仁义来源于理。在人间,基于人和人的关系,提出“三纲五常”的说法。在“理”与“气”的认识中,坚持“理本论”。
在对阴与阳、动与静的认识上,认为两方面相互转化、相互依存。阴阳转化无端,无所谓谁先谁后。然而,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论及政治与人伦时,朱熹
虽然认为“理”和“气”如事物的动和静是相对的,但是,理为本,气为后。理是万物之源。朱熹的“理”离不开政治,他的“理本说”自然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准则“仁义”就来源于“理”,进而导出“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
在探究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进一步讨论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心性论
“心通性情”论是朱熹心性之学的核心。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

朱熹与其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lone-丁丁
  • 文件大小3.20 MB
  • 时间202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