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患者的护理
1
整理ppt
一、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简称 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机体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凝触损伤的血管内皮后易变形和破碎。因此外周血常出现变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
10
整理ppt
微血管栓塞:
微血管栓塞分布广泛,发生率为40%~70%。与弥漫性微血栓形成有关,可为浅层栓塞,多见于眼睑、四肢、胸背及会阴部,粘膜损伤以发生于口腔、消化道、肛门等部位,表现为皮肤发绀,进而发生灶性坏死,斑块状坏死或溃疡形成。栓塞也常发生于深部器官,多见于肾脏、肺、脑等脏器,可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意识丧失,颅内高压综合征等。虽然出血是DIC患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器官功能衰竭在临床上却更为常见。
11
整理ppt
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如感染性疾病,羊水栓塞手术及创伤各自的表现
12
整理ppt
六、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⑴ 存在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⑵ 有以下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1多发性出血倾向;2不宜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得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性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4抗凝治疗有效。
13
整理ppt
2 实验检查指标
⑴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①血小板<100×10⒐/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患者血小板<50×10⒐/L。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肝病<。③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FDP>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④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肝病延长5秒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⑵疑难或特殊病例有以下一项以上异常①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②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降低(不适用于肝病)③血浆因子Ⅷ:C活性<50%(与严重肝病所致的出血鉴别时有价值)④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凝血酶原碎片1+2水平升高⑤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浓度升高⑥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升高
14
整理ppt
七、治疗要点
(一)对病因及原发病的治疗
原发病的治疗是DIC治疗的一项根本措施,例如,积极控制感染性疾病、病理产科及外伤处理、治疗肿瘤、防治休克、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清除子宫内容物如死胎、胎盘等,对原发病不能控制往往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15
整理ppt
(二)支持疗法
与DIC同时存在的缺氧,血容量不足、低血压、休克等可影响治疗的结果应当尽力加以纠正,提高疗效
16
整理ppt
(三)抗凝治疗
肝素的应用 是DIC首选的抗凝疗法。对有栓塞症状为主,确认DIC的病例,则应争取早用,防止病情发展加重。肝素的治疗一般采用中等量,通常选用肝素钠10000~30000U/d,一般为15000U/d左右,静滴,每6小时用量不超过4000~6000U,肝素用量尤其是开始时不宜过大,根据治疗反应加以调整。凝血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
17
整理ppt
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较稳定,有人认为优于肝素,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每次2,500单位。低剂量肝素治疗的优点是无出血并发症,不需要实验室监测。肝素治疗有效时,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于治疗后1~3天恢复,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降低,肝素过量时,可静脉输入鱼精蛋白中和及输新鲜血。
18
整理ppt
肝素使用的指征:
DIC早期(高凝期)
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呈进行性下降,器官功能衰竭明显的患者
消耗性低凝期但病因短期内不能祛除者,在补充凝血因子的情况下使用
19
整理ppt
下列情况慎用肝素:
①手术后或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
②近期有大咯血之结核病或大量出血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③蛇毒所致DIC,④DIC晚期患者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及明显纤溶亢进。
20
整理ppt
肝素监护:
①最常用为APTT正常值为(40±5)秒,肝素治疗使其延长60%~100%为最佳剂量
②如用凝血时间CT作为肝素使用的血液学监测指标,不宜超过30分钟。肝素使用过量可用鱼精蛋白中和,鱼精蛋白1mg可中和肝素1mg(128U).
21
整理ppt
(四)抗血小板药物
常用的是潘生丁成人剂量每日400~800mg,分三次口服,或100~20mg置于10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4~6小时重复一次,也可用阿司匹林,~,分三次口服或两者合用,适用于轻型病例或高度怀疑而诊断尚未肯定者,此外,低
dic患者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