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做客
藏家做客
西藏在我的印象中是神秘而遥远的。近距离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我的夙愿。10多年前去西藏还没有通火车,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老王到青海湖游览之后,连夜坐车赶往德令哈市,想看完青海盐湖后从格尔木到西藏拉萨的,的藏族同袍家里去做客。
我骑着一匹枣红马,庆友骑一匹白马,一个16-7岁叫卓玛的藏族姑娘和一个小伙陪同我俩一同沿着河边崎岖不平的道路前
往。开始骑马还挺舒服,挺神气的。不久就觉颠得腰酸屁股痛。藏族小姑娘卓玛与我同骑一匹马却无事一样,一路用不太熟悉的汉语和我们聊天,谈笑风生,为我们唱着《青藏高原》:“呀那索,那就是青藏高原,。。。呀那索。。。。”
路遥知马力,个头不大的枣红马驮着两个人一路小跑,穿越草地淌过河水,不
久就浑身大汗淋漓。跨过水深淹没马膝盖的河面,溅湿了鞋袜和裤脚。在山脚下向阳的缓坡地带,有两座泥巴房子和一个用铁丝木桩篱笆围起来的长方形牛羊圈,卓玛说这就是她的家。
刚下马,就从屋子后面蹿出一条半人高的黑色藏獒,疯狂地嚎叫着向我们扑来,吓得我俩浑身毛骨悚然倒吸凉气。卓玛赶紧上去拦挡。听到狗叫,出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
“巧代帽!”(您好)我急忙用刚学会的一句藏语笑着打招呼。
“亚克西!”老妇人回答。
进屋后,主人热情让座倒水。在铺着一张羊皮的土炕上坐下,仔细观察屋内陈设:土坑旁边一个土火炉上面放着铝壶,铁皮烟囱直直地从屋顶伸向外面。地上除了墙角堆放几卷黑色羊皮外,再无它物。没有看见土坑上有被褥和衣物芦席等。老妇人用黑乎乎的手拉开土坑上黑底红面白花的柜子抽屉,抓出一把青稞面和粘糊糊的酥油,倒点水用右手食指搅合后分别递给我们4人。我两端着碗示意没有筷勺而无法下爪时,老妇人拿来两只筷子,给我和庆友一人一只。一股浓烈的羊油膻味扑鼻而来,卓玛和牵马的小伙则用食指挖着碗中的酥油茶香甜地吃起来。我一闻到浓烈的羊油膻味就反胃,出于礼貌硬着头皮勉强吃完,老妇人又马上递过来一碗酸溜溜的马奶子,并特意给我俩加了糖。我赶快放下碗,如释重负般松口气,连声道谢,违心地称赞好吃。谷庆友则吃得十分舒心,又毫不客气地端起酸奶喝得津津有味,临走还多付了10元钱要带一份回去与家人分享。
饭后我们到另一间屋子去,不认得多少字的小姑娘指着墙上的彩色照片,一一向我们介绍。这是一个4世同堂的8口之家。老奶奶今年67岁,还有卓玛的爹娘、兄嫂、侄子。他们依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收入来自于放牧,向国家缴纳税收也是活的牛羊。近年搞起旅游业,卓玛家的收入增加了不少。现在兄嫂带着帐篷到很远的地方放牧去了,冬天才能回来。阿爸和她牵马从事旅游业。日子过得还可以。这间屋子是桌玛爹妈住的。土炕旁边的墙上挂着一把马头琴,卓玛说那是阿爹的她不会弹。地上有两桶牛油和一摞子羊皮、毛毡。
出门后我们沿着简陋的木梯爬上屋顶,看见除伸出的烟囱外,还支着一个挂着风铃的小三角架。屋顶较平,全是用泥巴糊的。晒着一些牛粪饼,由于没有树木和煤炭资源,牛粪是唯一的燃料,屋内那个土火炉烧的就是牛粪。我们这才知道沿途看见有老妇人背着框子捡牛粪是用来做燃料的。这里常年多风少雨,人们生活和牛羊等牲畜饮用水就是我们来时淌过的小河水。草场已划分到各户,用铁丝网隔开。
夕阳西下,美丽的晚霞染红半边天,流水潺潺,波光泛银,有两三个藏族妇女在
河边洗衣服,霞光照在她们黑里透红的脸上、
藏家做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