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简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基于《道德情感主义》.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简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
基于《道德情感主义》
 
 
 
 
 
   
 
 
 
摘 要:通过论述科尔斯戈德的规范性概念,简要阐明了她所说的关于一个道德理论或学说要想成功地回答规范性能力的。移情虽然是我们天生就具有的一种情感能力,但是他仍然也需要后天的培养最终才能达到成熟的移情阶段。
而且在斯洛特看来,移情要受到时间、空间和因果等关系的制约,表现出程度上的差别。他认为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对亲眼所见的痛苦产生的移情反应比只是听说他人的痛苦更加强烈,我们对当下的痛苦产生的反应要比遥远将来的痛苦更为强烈,我们对直接引起的伤害和痛苦的反应比对只是从电视上看到痛苦的场景更为强烈。由于移情反应强度的不同,同时也就造成了我们直觉上道德义务和道德评价的不同,比如我们对于亲人的义务要远远超过对于陌生人的义务,一个不去救自己的亲人比一个不去救陌生人的行为者要受到更多的谴责等等。因此,斯洛特认为自己更好地解释了常识的道德直觉,而且他满足于此。在
做道德评价的时候,他也不要求一个中立而又公正的旁观者。
那么道德义务是如何与移情发生关系的呢?斯洛特是通过“移情利他假说”来解释的。移情能力越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欲望和意愿也就越强,从而产生的道德义务也就越强。面对着多种的道德义务,我们只需要考察一下对哪一种移情的强度越大,也就意味着哪个道德义务越重要。
那么移情是如何导致道德评价的呢?斯洛特认为,这是由以下机制形成的。他先阐述了道德态度,之后解释了道德判断的形成机理。他认为,道德上的赞同与不赞同与道德判断是不等同的,但是这种道德态度却是道德判断的基础。当我们对于行为者是否具有移情关爱表达道德态度时,如果我们观察到行为者对于行为接受者表达了移情关爱(由于评价者同时也具有移情能力),评价者就会在内心中升起一阵暖意;相反,如果行为者对于行为接受者缺乏移情关爱,我们则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寒心。不过评价者的移情不是对行为接受者的直接移情,而是对于行为者移情状态的一种移情,即是一种二阶的移情,这种移情状态包括行为者的感受、欲望、情感倾向等。如果评价者内心产生的是暖意,即一种肯定的情感,这就不仅表明评价者对于行为者的行为以及品性给予了肯定(道德态度),而且这同样也会使评价主体在面临类似的情况时更加倾向去做这样的行为,从而也就会
对行为主体的行为以及品性做出肯定的道德判断。同理,评价主体会对施行残忍无情行为的行为者的行为产生一种寒心,从而这种否定的情感(道德态度)也就会促使评价主体做出否定的道德判断。肯定的道德判断就会导致被肯定的行为,如“仁爱的行为道德上是善的,是应该做的”[2]48;相反,否定的道德判断就会导致对该行为的抑制,如“残忍的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2]48。如“残忍的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因此,斯洛特也就说明了移情如何在道德态度——道德赞同和不赞同中发生作用的机制,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移情在道德判断形成中的作用。
二、介绍几种对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的反驳,这些反驳都涉及规范性的问题
·辛格(Peter Singer)的反驳
斯洛特认为正是由于移情反应受到各种时间、空间以及因果等直接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形成道德判断、道德评价时就会根据这些因素来进行评估。根据斯洛特的观点,如果自己的亲人

简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基于《道德情感主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93 KB
  • 时间2022-02-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