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探析.doc“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探析【摘要】“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仅“辅”与“反”一字之差,但其中却有许多说处。单看“反”字就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反者返也,即先走出自身,再走回自身(没有走出这一步便无“返”之立足处)。如老子之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反如反面,即对立之意思。而辅即助也,亦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消极的“辅”即“待”;二是积极的“辅”。当然不论是“相反”还是“相辅”其所指向乃在于“相成”。但因有“反”与“辅”之别,故其“成”亦有别。【关键词】相辅相成;相反相成;老子;中观;儒家“相”有相互之意,也就是承认了“无独必有偶”。只有“偶”才能用得上一个“相”字,若“独”则“相”字没有立处。也就是说这个“成”不能是所谓的“独化”而成,必须是有两个以上的“元素”(当然,用“元素”这个词并不准确,因“元素”本身即是“独”,所谓之“元素”亦当是由“偶”“相”之而成,如是相循)相互“作用”而成。知此,再来看“相反相成”与“相辅相成”或有入处。而这两词,其实正区别了几种思想:《老子》之道家,《大学》、《中庸》之儒家,《中观》之释家,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个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当然,不一定要说赫氏,在《老子》或《中庸》的某个阶段或可涵盖此说)以下分别言之。一、“相反相成”之一:“反者,道之动”《老子》,一言以蔽之:“有无”而已。而关于此“有”与“无”之间的关系《老子》原本给出了两种“路径”,奈何后人只以为《老子》是言“无”者。其实早在《庄子?天下篇》便已一语点明《老子》之学,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又“空虚不毁万物为实。”故王弼曾言“老子是言有者。”因而《老子》其实既言“有”又言“无”。从无到有,又由有归之于无,成一循环。《老子》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顺之,则道之本无,始生万有;逆之,则当下万有,仰资于无,以各尽其用。”…当然,这并非是在一个在直线时间上的先后序列。从“道”以至于“万有”,这是一个“顺”。儒家便是走此路线――即从“乾元”至于“万物资始”。这一“顺”是那么的勇往向前、义无反顾:生生不息。原因或者说动力则在于“势”:《老子》谓之“道生之,德畜之,势成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这个“势”便是如那“隐蔽的开端”,一旦构成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就自然而然的自此“一滚而下”――势不可挡。但这个“势”的趋向却是:“大曰逝,逝曰远。”也就是当这个“顺”而生之的过程因越作越大、越走越远而气力终将有不继之时,“势”终有衰竭之日,此时则会“逝曰返”。但并非说等到这个“势”完全消失殆尽了方才去“返”。并不是非要等到“顺”完全顺完了才有所谓的“有至于无”――逆。这是一个“双回向”。但“逆”也就是“返”容易遭人遗忘,所以《老子》才会不断的说要“复归”,如“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之类。此之“复归”即是《老子》所说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所谓的“复归”就是要归之于“根”――源头。也就是说,给“势”以限定:一个往回的拉力。于是“势”便不会那样一发不可收拾。故可由此“返”而保守或者是“护持”着“成”――相反相成――即是通过不断的“反”而始终保持在“成”的状态之中。因为是不断的在“反”,故这个“成”其实并非是一种完成的状态而是因此而得以始终在“形成
“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