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共 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颖 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此时此刻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马上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运用它们,并且踌躇满志。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响”。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假如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响,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响”和缔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别致而真实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响”,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看法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气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响”里去。你假如随意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觉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响”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愿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愿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意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盼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探讨中,可以领会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渐渐养成创作和观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马虎,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辛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渐渐到达艺术的完备。
12.结合全文,以下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5分)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文学的文字却必需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这人也就毫不斟酌地运用它们,这是“套板反响”。
第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阅读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