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鉴赏
中国画欣赏
计算机技术系 11软件1班 冯东
中国画的欣赏,绘画艺术的美感与艺术性赖以成立的条件,是艺术形式的直观性呈现,无论多么精到的绘画形式,都必须通过视觉器官与视觉神经所产生的心灵感应,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得以深入,自然也有生动有致的个性特质。 中国画的欣赏无论工笔、意笔,还是人物、山水、花鸟,对气韵生动的把握大致如此。
绘图构图作为揭示形象的全部艺术语言的总合,不仅是吸引欣赏者视觉注意力的中心,也是气韵生动的缘起。古人对中国画“远观于势,近观于笔墨”的说法,其中的“势”,即是指构图的整体构成而言。构图法则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各种对立统一的构成因素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着这一具体的画面营造方式。可以说,绘画作品的艺术创造,构图是表达画家内蕴的情感、展示画家表现技能的最基本条件。而从中国画欣赏的角度,画面气韵的构成,意境的创造以及种种既交错互变,又相互关联的艺术表现手段无不要归属于构图的统一制约之下。因此,中国画对构图方式的欣赏,既要看到其对构图法则的把握,“寄妙理于法度之中”(宋?苏轼),又要“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苦心经营,“求毫放于规矩之外”(宋?苏轼),至此境界,才能使构图的经营别开生面,自出机*,使欣赏者耳目一新,提高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品位。 但构图的出新还要看其与创作内容的结合。只有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创作构想的构成形式,才能建立起切合实际的艺术创造秩序,既打破规律,又规律自存,构成形式创造的实质是对规律的建设,而不是对规律的毁灭。这同时也是构图对盲目求新的根本制约。
造型在中国画的欣赏中则更为具体化。工笔画造型再现的成分较多,意笔则重于表现。虽然当代中国画的工写之分在造型上早已突破了上述概念,但无论造型上再现还是表现,基本上工笔应侧重似而不板,舒展大方,才能生动有致;意笔虽似而不似,不似之似,但与工笔相比较,也只能表征上的差异,其本质是一样的。如果以外形上的似与不似作为欣赏的标准,中国画似乎永远也不能使应物象形的欣赏得到统一。形既是物象外形的视觉整理,又是画家意象在画面上的具体落实。形的处理只是一种表象,而神的追求才是应物象形的本质。无论以形写神,还是以神写形,形毕竟是神依存的物质基础。形存神存,形亡神亡。对中国画工笔或意笔的欣赏如*于形的似与不似,则是舍本求末。着意于形的刻画者,神更应该活灵活现,才不愧对于形的表现。着意于形的概括夸张而导致似与不似者,更应强调神的主导性;形虽似与不似,却更真实可信。 神是形的主宰,是形的目的和生命,无论公写,神的追求和表现是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欣赏者评判形的至高标准。但神的概念不仅仅指物象之神,也包括了画家的主观思想在内,是物象之神与画家主观之神的统一。我们如能以次来把握对中国画造型的欣赏,应物象形也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品鉴标准。
笔墨是中国画的骨架。在欣赏中,笔墨作为骨法用笔在中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笔墨的欣赏,功力的品鉴是主导,而笔墨的变化也是欣赏的重要内容。所谓“水晕墨章”、“元气淋漓彰犹湿”,笔墨运用水准的高低,以及其品位的优劣往往是品鉴一幅中国画的重要原则。 用笔作为中国画的技法表征,笔力的抑扬顿错,提按转折;笔形的方圆曲直,粗细长短;笔致的疾徐轻重,光毛枯涩无不与整体感受密切相关。墨法作为和笔
中国画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