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去了远方,路还在脚下.doc1英魂去了远方,路还在脚下黄健,编审,先后出版《掠燕湖札记》《阅读台湾》《岁月行思》等多部散文集。著作四次获广西区人民政府奖。近年来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辽宁大学等多所大学开设“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与传播”“数字出版的新概念”“新媒体发展对世界社会演进的影响”等讲座。2016年2月12日凌晨2点,TV1凌晨2点开始重播86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当第一集结束,播映片尾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时,心潮澎湃。伴随着音乐,我用手机刷微博,却突然看到@空军发布:“我国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12个大字敬挽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他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这是中国空军官方微博在阎肃老人逝世后第一时间作出的深切缅怀和沉痛哀悼,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引发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追思。斯人已逝,音容犹在。每一位与阎肃老师有过接触的人都有着说不尽的缅怀、道不尽的想念与感动。凝思永久,回忆往事我们这些50后,是唱着阎肃老师的歌曲,在红旗下成长的一代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出版和公演的文艺作品不多。1962年,刚刚出版的小说《红岩》,人们争相阅读。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2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我们的心,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歌剧《江姐》是阎肃老师根据同名小说《红岩》的人物原型创作的。记得1965年读初中一年级时观看了祖国大江南北公演的歌剧《江姐》。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师生同唱《红梅赞》和《绣红旗》,阎肃老师的作品给我们思想和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通过这些文艺作品的鼓舞,的确是树立起了纯朴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歌剧《江姐》描述的是从三大战役的胜利到重庆解放前夕这段历史,当时国民党节节败退,不甘于失败,还在做最后的挣扎。歌剧《江姐》词作家阎肃是重庆大学的大学生,经历了这个最黑暗的时期。那时作为进步的大学生,他在学校曾排演了许多进步的歌剧,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有了这段生活经历的过程,阎肃创作歌剧《江姐》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由于当时对四川的时代背景和四川诸多戏剧的熟悉,再加上对小说《红岩》的成功借鉴,阎肃才思喷涌,仅仅用18天就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初稿。1962年,看过剧本后,空政的领导非常重视。当时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和空军司令刘亚楼多次看过歌剧《江姐》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两年的打磨,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正式演出。这就是歌剧《江姐》;此歌剧《江姐》由阎肃编剧,年轻的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歌剧《江姐》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歌剧《江姐》立即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阎肃也3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20世纪60年代我们在农村插队时,知青最喜爱唱的歌曲就是《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歌曲也是文艺演出中的必备节目,这些文艺作品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阎肃老师创作的歌词意境深邃,主题突出,韵味浓烈,富有哲理。与其说,他的歌词是作者最真心的表达,不如说他的歌词是作者心底之音的释放。而那豪迈之情、豪侠之
英魂去了远方,路还在脚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