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从话题作文“和而不同”说起
第一篇:从话题作文“和而不同”说起
从话题作文“和而不同”说起
审题错误:
“君子和而不同”一句话,虽选自《论语》,但材料中的解释文字,其实已经对“和而不同”作了清楚的解释,学生只要认真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5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三、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个要素。
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从何种层面解读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我与地坛”谈的是人与空间;“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
而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 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6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
四、要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同一话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讨好。因此,考生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关系,进行精心构思,以至成文。
五、要有符合文体基本思路的构思。
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这是对文体的一种淡化,但这决不意味着不要文体。事实上,每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各省都毫不留情地将文体不符的“四不像”作文视为“严打”的对象。因此,考生的考场作文更应彰显文体特点。
应试训练中,可供选用的文章体裁多种多样,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小说或散文,或寓言或童话,或诗歌或戏剧,或书信或演讲,或辩论或报告„„但粗略来分,主要有记叙、议论两大类。
7
假如你要写记叙类文章,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细节传情。假如你要写议论文,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对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你不管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要素,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改变话题,或只关照一方搞单打一,也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而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解读。
二、选写的内容大而不当
从材料引用《论语》的话,以及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写这个话题最合适的内容,是人际关系,是人的品格修养,这些,都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是他们熟悉的,但不少学生,可能受到“引申”“创新”等影响,放着熟悉的内容不写,而去写一些大而空泛、自己又不熟悉或驾驭不了的内容,结果,并没能获得自己预想的好分数。且看这些标题:《战争与和平》《科学与人文》《论共性与个性》《冷门和热门》等。写这些内容,即使贴题,也是自讨苦吃的。
三、运用的事例不能说明观点
8
1、有不少作文,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用来支持观点的事例却是不能或难以成立的。如举屈原投江,触龙说赵太后,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这些大概可以体现他们的“不同”,但又如何体现他们的“和”?又如说毛泽东有个性,反而列举了他的一些错误,这又如何体现“君子”?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举文成公主出嫁塞外“和番”,都是“和”,但又如何体现“不同”?此外,还有关羽败走麦城、文天祥慷慨就义、韩寒不考大学专事写作等,都是用得十分牵强附会的事例。
2、有的事例,不仅用得不合适,本身还有严重的问题
从话题作文“和而不同”说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