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患有疣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患有疣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疣是人类常见的新生物型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发生于皮肤表浅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称为扁平疣,为米粒至绿豆大小扁平丘痊。鼠乳好发于儿童躯干部。丝状庇发于中老年女性面部及颈项部的丝状赘生物。发于手背、手指头等处,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西医学统称为疣。一、疣的病因病机1、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至,或肝经血燥,血不养筋,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也可由情志失调,缠绵不愈,而致气滞血瘀而成,亦可由外伤或摩擦诱发。2、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直接或间接接触或自体接种而感染。病毒颗粒通过微小损伤进入皮肤或黏膜内,病毒在复制繁殖中引起棘层肥厚的表皮角化不全、角化过度或乳头瘤样增生。常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易致病。二、疣的临床分类1、疣目: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于儿童及青年。最初为一个针头大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一般无自觉症状,不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出血。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泛黄或灰白。表面状如花莓,粗糙而坚硬。后体积渐增,或乳头状赘生物,或为原发病损,亦称母猴。此后生于自生接种,数目增多,多则十余至数十个,甚可成群集状。2、鼠乳: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软疵,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躯干和面部,有轻度传染性,愈后留下癫痕。皮损为半球形丘彦,米粒至豌豆大等。中央有脐凹,表面蜡样光泽,挑破损端可挤压出白色乳酶样物质。数目不定,可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布,但不相融合。3、扁瘊:相当于西医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背,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有瘦痒感。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针头至黄豆大小,呈褐色或淡红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可有相互融合,多因搔抓沿表皮薄处发生而形成串状新损害。4、跖疣:相当于西医的掌跖疣,发生在手掌、足底或指(趾)间,也常发生于外伤部位,足部多汗者易生本病。有明显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皮损为角化性丘彦,中央稍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掐或挑破后易出血,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5、丝状疣:中年女性较多见,多发生于颈项或眼睑部位,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三、疣的治疗方法(一)针刺疗法取穴:阳白、太阳、颧髎、风池、曲池、合谷、血海、皮损局部。操作:常规消毒,皮损处用30-32号毫针斜刺,从皮肤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皮损处,用平补平泻法。四股穴直刺用提插泻法,留针25-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二)耳穴疗法取穴:肺、内分泌、肝、面颊、枕、神门、大肠。操作:常规消毒,可选用耳针刺法,留针25-30分钟,每日1次,10-14次为1个疗程。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两耳轮换,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三)穴位注射疗法取穴:血海、曲池。操作:患者于稳定体位,常规消毒,用注射器抽吸2%川芎注射液及防风注射液各2ml,每次选2穴,每穴注射2ml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四)艾灸疗法取穴:疣体、疣所在经络邻近取穴。操作:艾炷或艾条重灸疣体,每次15-20分钟,灸至疣体及基底部和周围皮肤潮红,疣顶部

患有疣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eny00011
  • 文件大小78 KB
  • 时间2016-11-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