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暑假支教语文组教案二
《望天门山》(古诗)
备课人:孙文光
2014年5月7日
目录
一、授课次数……………………………………………………………3
二、授课时间……………………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所感,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山川的气势;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触。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气象的描画,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拓展知识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李白(或者其他诗人)的及本次教学有关的简单易懂的诗句。(见附录I)
(3)学生能力调查
课前通过询问、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认知情况,尤其是学生们在以往的教材上学过那些古诗,做到对学生的大致水平有所估计,以便有的放矢,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课题
通过询问学生是否会游泳(坐船)来引用课题,具体方法如下:①问男生是否会游泳(坐船)②游泳(坐船)时发现了什么现象③导入李白也发现了这种现象。
(2)作者介绍及背景介绍
李白资料(以及其他诗人)见附录II。注意:对李白的介绍不要过于官方化,既能够让学生们接受李白的伟大之处,又不能使他过于有距离感(高高在上)。
背景资料见附录III。注意:对背景的介绍要将生硬的背景故事化,让学生们像是在听故事一样去接受这样的背景,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此诗。
(3)作品朗诵及感受分享
随机提问一位同学起立朗诵此诗,朗诵完毕之后询问其对诗中意境的理解,(若有读音、断句等错误,先做纠正)之后询问其他同学(1到2人)的理解;留下悬念:同学们理解的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注意:不管学生理解的正确及否,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4)解读诗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步骤①-1:介绍天门山。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
步骤①-2:重读,所有人。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步骤②-1: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碧水);
步骤②-2: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至此回);
步骤②-3:理解“至此回”——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谁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呢?(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
步骤②-4:重读,单人,所有人。
【第二课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
步骤③-1: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3min,等待结果);
步骤③-2:提问理由。等待正确答案:“在船上”,理由: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步骤③-3:关键词解释: “出”——联系开始提问的游泳的经历,解释动静关系。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步骤④-1:读末句,提问意象(即景物);
步骤④-2:课堂提问黑板画图(2人,对比)。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引读全诗
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了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望见了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青山相对出”,穿过一道道狭窄的河道,终于看到——“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5)课堂背诵(高级要求)
要求课堂尝试背诵,教师描述诗中情景作为提示,学生背诵。
(6)课堂默写(高级要求)
要求课堂尝试默写,教师描述诗中情景作为提示,学生默写。
(7)课后作业
①背诵本诗;
②默写本诗;
③用画笔描绘本诗。
(六)板书设计
(七)注意事项
(1)时间若有剩余,可以稍微对古诗的格式、音律等常识(见附录IV)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不做为课程要求;
(2)对于课堂上不能完成“课堂背诵(高级要求)”和“课堂默写(高级要求)”,要注意照顾到学生感受,做好课堂及课后的衔接。
(八)风险预测
(1)课堂发挥性的提问,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①学生不主动配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②学生过于活泼,导致课堂乱成一团;
(2)可能会出现(而且很可能出现)老师自己讲一些自以为很简单的知识,学生却一头雾水的情况。
附录I 及本次教学有关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
教案2望天门山古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