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患者的诊断和
输血治疗
输血科
1
第一页,共58页。
简 要 内 容
1、DIC的发病机理;
2、 DIC的实验室检查;
3、 DIC的临床诊断;
4、 DIC的预防;
5、 DIC的输血治疗(抢救)。
2
第二十页,共58页。
④ 体温升高 、酸中毒、 休克、 缺氧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可诱发或加重DIC, 溶血性疾病或溶血反应中,红细胞也可促发促凝物质诱发或加重DIC 。
21
第二十一页,共58页。
589例DIC患者的病因分析
感染性疾病 217 %
恶性肿瘤 166 %
产科意外 101 %
创伤及手术 42 %
病因 DIC发病数 占DIC发病总数百分率
589例DIC患者的病因分析
医源性因素 36 %
其 它 27 %
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
22
第二十二页,共58页。
DIC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表现为微血栓形成;
再转变为血液凝固性降低----表现为出血。
凝血功能异常!
23
第二十三页,共58页。
DIC的发病机制
凝血
抗凝血
(Ⅻ因子激活开始)
(TF入血开始)
Ⅲ、肝素、蛋白C、TFPI
DIC的发生是由于凝血力量超过抗凝血力量!
24
第二十四页,共58页。
DIC的发病机制
(一)、组织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肺、脑、胎盘、肿瘤细胞等含有丰富TF!
血管外层结构恒定表达TF;
内皮细胞、单核和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被激活后,也表达TF。
主要由此机制引起的DIC在哪些科多见?
外科,妇产科,肿瘤
25
第二十五页,共58页。
(二)、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原因:
感染、缺氧、酸中毒等。
内毒素可直接损伤VEC,或通过TNF、
IL-1、PAF、C5a介导VEC的损伤。
VEC损伤为什么会导致DIC?
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
26
第二十六页,共58页。
(三)、血小板的激活
①
27
第二十七页,共58页。
(四)、血细胞大量破坏
1. 红细胞破坏
②
RBC大量损伤的原因:
异型输血,恶性疟疾。
RBC破坏释放ADP;暴露出磷脂,促进DIC发
28
第二十八页,共58页。
2. 白细胞受损
内毒素作用后,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合成组织因子增加,触发凝血,促进DIC发展。
29
第二十九页,共58页。
(五)、其它促凝物质的作用
蛇毒、蛋白酶(出血性胰腺炎、恶性肿瘤)等物质进入血液,直接或间接激活凝血酶或其它凝血因子(Ⅹ),促进DIC发生、发展。
蛇毒含有促凝成分或直接激活凝血酶。
蛋白酶可通过激活凝血因子而启动内、外凝血系统。
病因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DIC发生、发展。
30
第三十页,共58页。
DIC的分期
(一)高凝期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各脏器微循环内有不同程度的微血栓形成。
(二)消耗性低凝血期
有出血症状,也可有休克或某些脏器功能障碍的表现。
(三)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期
出血症状十分明显,严重患者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的临床症状。
31
第三十一页,共58页。
DIC的分型
(一)急性DIC
可在数小时或1~2天中发病,以休克和出血为主,进展迅速,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二)亚急性DIC
可在几天到数周内逐渐形成。
(三)慢性DIC
较少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不明显或较轻。
32
第三十二页,共58页。
DIC的机能代谢变化----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DIC
dic诊断和输血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