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作者:王婷婷 郑嘉 摘要:在概述批评文体概念、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序跋、诗话、论诗诗、词话等文体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其具有寄生与弥漫、开放與整合、滞后与通变的特征,由于批评家借助于不同的好问的《论诗三十首》、赵翼的《论诗五首》等。
(三)诗话
诗歌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文学史的主要成就之一。在批评文体的表现形式中,特别是古代批评文体中,诗话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诗话是评论诗歌、诗派、诗人创作得失和记载诗家故事的著作和说唱文学,被认为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方式,其兼具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特征,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中占据了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态。诗话是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产物,肇始于百代诗话之祖——钟嵘《诗品》,成于欧阳修《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辑集了历代重要诗话著作。
(四)词话
词话是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类似于笔记形式,相较于其他的批评文体来说是一种更加随性的表现形式,多数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判文体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词话批评文体的基本方式就是考据与评点,来直接抒发审美情感或审美意识。词话始于宋代,最早的词话专著是宋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今佚),著名者有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及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五)小说
小说是批评家们较为青睐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更为盛行。从思维逻辑的角度来看,小说由于其细腻的特征,批评家的評点依附于小说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是创作者的随感而发,不具有非常系统性的原则,但是从整体的批评观点来看,又具有一定的内部思维方式。对于小说批评文体而言,主要是通过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和观点进行有侧重的鉴赏和批评,从批评者的个人观点为主线,兼顾读者的具体感受而进行,批的要系统,评的要生动。如李贽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六)戏曲
这种批评文体主要是对古代戏曲作品进行批评,主要是通过总评、眉批等形式针对戏曲中的情节、人物性格、整体结构等进行批评。戏曲是较为细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在逻辑思维上具有较为严谨的结构。通过批评可以更好地让受众领悟或理解戏曲所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或想传达的具体思想。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特征
(一)寄生与弥漫
文学本身就是寄生于文化中的,批评文体是寄生于文化与文学当中的,所以寄生性是批评文体最为原始的特征。
综观中国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孔子以前,没有成体系的文学批评文体。自春秋以后,在文化发展较早的时期,文学中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批评是以特殊的形式存在的。在此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并没有以一种作品的形式独立出现,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语句或者词汇的形式出现。这些批评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是与作品、典籍存在着依附关系的。这种批评的形态是一种不能称其为一种文体的形态,其具体的存在形式是寄生存在,所以如果非要给这种批评形态归一种体的话,可以称其为“寄生体”。此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是与当时的文化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文学批评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寄生的阶段。随着文学史的发展与演进,人们的文学批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文学批评的形态也逐渐从寄生中走出来,表现形式也越来越独立。随着批评形态的独立,文学批评也就有了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也就从寄生走向了弥漫。
(二)开放与整合
随着文学史的发展,文学批评也从寄生发展为具有独立思想、独立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学体裁,成为由体裁、语体、风格三个要素构成的较为完备的体系。批评文体通过这三个要素对其他文体产生影响,同时也接受别的文体对于其自身的影响。这就体现了批评文体的开放性特征。
批评文体比较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借助现有的各种文体样式,比如古代文学中的经、史、传记、诗词等文体都会被批评文体应用。批评文体可以渗透于其他的文体中,也可以接受其他文体的渗透。批评文体可以将其他文体的特性整合并融入到自身当中,用以表现批评思想或批评观点。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相应的形态更加的适应批评文体,同时也给批评文体提供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会衍生出更多批评文体的存在形态。这就是文学批评文体的开放性与整合性特征。
(三)滞后与通变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首先,由于寄生性的存在,导致批评文体没有自己独立的体裁。在批评文体中,诗话相对而言是一种看似独立的文体样式,但是也是由其他文体样式演变和整合的,不具备彻底的独立性。比如《文心雕龙》,这是一部文学批评史上的巨著。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是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