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液的合理使用
第1页,此课件共78页哦
主要内容
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
肠外营养液及其安全性
肠外营养制剂,组方及稳定性
肠外营养液的配置及常见问题
第2页,此课件共78页哦
肠外营养(PN)
目的
维持无法正2 ~ ~ <
总LC(×109/l) >1500 1200~1500 800~1200 <800
氮平衡(g/l) +1 –5 ~ – 10 –10 ~ – 15 <–15
第13页,此课件共78页哦
入院病人
病人筛选
营养评价
制订营养计划
营养支持实施
疗效评估
病人监测
结束
结束治疗
病人重新评价以及营养计划修正
有风险
无风险
需继续营养支持
无需再营养
目标实现
状况改变
如何实施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实施流程
*
第14页,此课件共78页哦
营养评价
胃肠道功能评估
有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时间>4周
胃/空肠造口
PEG/PEJ
鼻/空肠管
无胃肠道功能
肠外营养
短期(<2周)
长期(>2周)
胃肠道功能恢复
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PICC
外周静脉肠外营养
是
否
是
否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胃肠道功能再评估
肠梗阻
肠麻痹
胃肠缺血
顽固性呕吐
顽固性腹泻
弥漫性腹膜炎
*
第15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肠外营养液及其
安全性
第16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组成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20种左右的药品
关注点
安全性
第17页,此课件共78页哦
三小营养素
电解质: 钾、钠、氯、钙、镁、磷
微量元素:铁、碘、锌、铜、硒、铬、
锰、磷 8种……14种
维生素: 水溶性9种:B、C和生物素等
脂溶性4种:A、D、E、K
*
第18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肠外营养输注并发症--药物性
化学性静脉炎
导管阻塞
第19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化学性静脉炎形成原因
刺激性的药物
抗菌药、抗肿瘤药
pH/渗透压超出正常范围
不合理的稀释
载体溶媒的选择等
快速输注
微粒
第20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刺激性药物的影响
刺激性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给药
超过其血液缓冲应激的能力
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使血流受阻,出现侧支循环
第21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pH值的影响
-
pH值改变
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
pH<4 或pH>8的溶液
对血管内皮造成严重损伤
第22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血浆渗透压的影响
人体血浆正常渗透压为280-310mosm/L
注入机体的溶液一般要求等渗,否则易产生刺激性或溶血
病理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23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渗透压耐受范围
脊髓腔内注射
易受渗透压影响,必须调节至等渗
肌内注射耐受范围
%-%的氯化钠溶液
-3个等渗度的溶液
第24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渗透压耐受范围
静脉注射
%的氯化钠溶液将有溶血现象发生
注射高渗溶液,红细胞将发生萎缩
如注射速度足够慢,血液可自行调节使渗透压恢复正常
第25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萎缩和坏死
产生无菌性炎症
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
血管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
使静脉收缩变硬
输入高渗液体
第26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不溶性微粒
指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性杂质
直径为1~300μm或更大,50μm以上可见
微粒的物性
不能被机体代谢吸收
不受体内抗凝系统的影响
危害严重并持久
第27页,此课件共78页哦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
滞留在肺部由巨噬细胞包围和增殖形成肉芽肿
红细胞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或引起静脉炎
微粒碰撞血小板,使血小板减少,甚至造成出血
某些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性肿块
引起热源反应和过敏反应
*
第28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化学性静脉炎预防
控制速度及药物浓度
根据输注血管管径控制给药
精密过滤器的应用
(不可过滤脂肪乳剂)
(可过滤脂肪乳剂)
第29页,此课件共78页哦
*
--输液过滤器
肠外营养液的合理使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