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伎术官研究引言宋朝重文轻武,即重用文官,压抑武将。这恐怕是很难否认的历史事实。于是,人们产生了这样一个印象:宋代的知识分子待遇好、地位高。这个印象即使不完全是错觉,至少也失之于片面。其实,文官与知识分子不能划等号。当时的知识分子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儒学之士和专门技艺之士。前者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享有不少特权的官僚,即文官。作为知识分子,后者无疑比前者更典型,但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在宋代却与前者相差甚远。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前者论述较多,对后者则缺乏探讨。伎术官即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门技艺之士,这里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它的含义、渊源和类型。“伎术”在古代文献中又作“技术”或“艺术”。“伎”与“技”同义,都是指才能。而“术”则与“艺”相通,泛指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和技能,只不过“艺”偏重于社会方面的知识, “术”偏重于自然方面的技能。可见, “伎术”、“艺术”的含义在古代汉语中要比在现代汉语中宽泛。至于伎术官,在宋代则是对“凡执伎以事上者”[1] 的统称,也就是在朝廷任职的专门技艺之士。天文官、医官等官职虽然设置甚早,但伎术官之名始于唐代。王溥《唐会要》一书,特地辟有《伎术官》一条。唐代的伎术官供职于秘书省、殿中省、太常寺、左春坊、太仆寺等机构,多半是直接地专门服务于皇室。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 )十二月十八日,中书省在上疏中说: 和安大夫至医学,太史令至挈壶正,书艺、图画奉御至待诏,为伎术官。[2] 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的伎术官主要包括四类:一医官,即所谓“和安大夫至医学”;二天文官,即所谓“太史令至挈壶正; ”三书法官、四绘画官,即所谓“书艺、图画奉御至待诏。”《宋史》卷 166 《职官志六· 入内内侍省》称:翰林院勾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凡执伎以事上者皆在焉。也就是宋代管理伎术官的主要机构是翰林院,其长官为翰林院勾当官,由内侍充任。宋孝宗淳熙年间有此一说: “和安大夫至医学,春官大夫至挈壶正为伎术官。”[3] 只提到医官、天文官,没有讲到书法官、绘画官。其原因何在?待考。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宋代伎术官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全文分为三篇:上篇对伎术官的地位作纵向考察,证明宋代伎术官的地位明显低于前代;中篇对宋代伎术官的地位作横向比较,表明宋代伎术官的地位明显低于文官武将;下篇介绍宋代伎术官的文化创造活动, 说明由于地位低下,因而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创造性无法发挥。上篇宋代伎术官社会地位的纵向考察伎术官的社会地位,总的来说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官高位崇到位卑职贱的变化,但各类伎术官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现分类概述如下。一、天文官天文学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学科之一。天文学的产生同人类社会最初的物质生产紧密相连。《周易· 系辞》称: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始作八卦”。因此,人们把伏羲氏视为我国天文学的始祖。进入文明时代,特别是在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理论以后,天文学成为统治阶级论证君权神授的理论工具:占天之法备,则畏天之念兴;纪变之书详,则销变之政举。[4] 朝廷设官观察天文变异,其政治意义远远超过经济意义。“司天之官者,岂轻任哉! ”[5] 上古时代,天文官由于作用很特殊,因而格外受尊重。此后,天文官的地位经历了两次大变化。第一次是在司马迁去世前后。唐代学者刘知几对此曾经加以揭示:汉兴之世,武帝又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司马谈为之。汉法,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叙事如《春秋》。及谈卒,子迁嗣。迁卒,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寻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著述为宗,而兼历象,日月、阴阳管数。司马迁既没,后之续《史记》者,若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 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其当官见称,唯知占候而已。[6] 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去世以前,天文官与史官合而为一。他们负有依据历史经验并按照“上天”旨意,参与政治决策的重要责任,因而位高职崇。司马迁去世以后,天文官与史官一分为二。中国古代有着“以史为鉴”的传统,号称“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7] 天文官失去了史官之权,因而地位明显下降。第二次是在唐宋之际。唐代天文观察机构比较完善,设有司天监。其建制如下表: [8] 官名监少监丞主簿主事官品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六品上正七品上正八品下官名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副正官品正五品上正六品上官名保章正监候司历官品从七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官名灵台郎挈壶正司辰漏刻博士官品正七品下正八品上正八品上从八品下可见,唐代司天监的长官虽然不像汉武帝时的太史公那样位高职显,但其官品为从三品,同六部尚书(正三品)相差无几,与御史大夫官品相当,地位仍然相当高。宋代同唐代一样,设有司天监(太史局)。除此而外,还设有翰林天文院。宋代天文观察机构的建制,大致经历了下面三个阶段
宋代伎术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